新書
作家專區
電子書
Locus International
近期活動
遊樂場
講座及記者會消息
社群
大塊部落
大塊好朋友部落
會員服務
我的帳戶
大塊服務台
關於大塊
about locus
與大塊連絡
投稿給大塊
不分類搜尋
依書名搜尋
搜尋作者
搜尋ISBN
搜尋條碼
搜尋出版社
依出版日期搜尋
‧
依出版日期搜尋的格式為:yyyy-MM (如:2012-09)
(只須填至月份)
書目
touch系列
mark系列
smile系列
catch系列
from系列
to系列
R系列
MYTH系列
care系列
spot系列
幾米作品系列
蔡志忠作品系列
蔡穎卿作品系列
葉嘉瑩作品系列
劉君祖的易經世界
林佩芬作品系列
舒國治作品系列
大辣出版
網路與書
小異出版
茵山外
經典3.0
經典少年遊
tone系列
walk系列
home系列
ACG系列
KODIKO系列
領導者的眼界
站在巨人肩上
交換日記 family
天才班系列
總類
讀書法
私家藏書
現代論叢
各國論叢
哲學類
思想;學術
中國哲學
西洋哲學
心理學
倫理學
宗教類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神話
術數
通靈術;心靈術
異象奇聞;奇蹟
科學類
科學類
天文學
物理學
動物學
人類學
應用科學類
醫藥
家政
農業
工程
商業
經營學
社會科學類
教育
社會學
經濟
財政
政治
軍事
史地
中國地方志
世界史地;傳記
世界史地
亞洲史地
歐洲史地
傳記
文學;新聞學
語言學
文學
繪畫;書法
中國各種文學
散文;隨筆;日記
函牘及雜著
小說
中國兒童文學
東方文學
英國文學
美國文學
德國文學
法國文學
義大利文學
西班牙文學
其他各國文學
俄國文學
北歐各國文學
中歐各國文學
東歐各國文學
美洲各國文學
大洋洲各國文學
新聞學
藝術類
藝術類
繪本
音樂
建築藝術
繪畫;書法
大辣comic
大辣SKETCH
攝影;電腦藝術
應用美術
技藝
戲劇
遊藝及休閒活動
優惠套書與週邊
優惠套書
周邊商品
外版書
全佛文化
修復未來
|
How to Fix the Future
反制大數據壟斷、演算法統治、科技性失業、民粹主義、贏者全拿,保存人類價值的5大行動指引
[
1111FM125
]
作者:
安德魯.基恩
Author:
Andrew Keen
譯者:
劉復苓
14.8*21cm
336頁
平裝
ISBN:
978-986-213-907-3
CIP:
541.415
978-986-213-907-3
初版日期:
2018年08月01日
此商品可7-11取貨付款
定價: NT$
380
| 會員價:
NT$
300
關於出貨時間以及運費請看這邊
2019TIBE|大塊online全面7折起
前往活動頁看全書單
內容簡介
目錄
書摘
相關報導
填寫讀者回函∕發表書評
瀏覽書評
許毓仁
TEDxTaipei創辦人、立法委員
盧希鵬
臺灣科技大學專任特聘教授
重點推薦
網路革命、數位科技帶來的經濟不平等、社會人際疏離、文化沉淪、數位民主、全球壟斷、民粹統治、隱私的終結、科技性失業、數位成癮等政經社會困境,本書提供我們逃出生天的行動地圖。
不論支持或反對「AI 威脅論」,回到以人為本,不使自己的智慧退化,重拾身而為人的價值。
提供讀者全局觀點,從愛沙尼亞、新加坡到印度,西歐、美國到其他地區,全世界的人如何努力解決數位時代的重大挑戰。
拿回明天人類命運的主動權,今天該做什麼
《賈伯斯傳》作者艾薩克森推薦:
「一本令人振奮的佳作!」
後隱私時代,面對後真相的現實,極貧或極富的兩個世界
我們的未來破了洞,需要修復
問題是要如何修復它
過去二十年來數位革命對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像是科技巨頭壟斷大數據、科技性失業、數位成癮、民粹統治、網路霸凌、數位監控等,讓這世界更加不平等、不穩定,《修復未來》即在探討我們該如何因應與解決這些問題。
安德魯.基恩是全球知名的數位革命評論員、創業家,他提出五大重要工具與行動指引:
立法規範、競爭性創新、勞工與消費者選擇、社會責任和教育。
為了本書,他走遍世界,了解上至國家領導人、議員,創業家、創投家、工程師、慈善家、律師、建築師,乃至激進主義分子、Uber司機、一般平民,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創造正向的改變。
在愛沙尼亞,當地發展出一種網路數位治理模型,用以拓展其E化公民的國籍計畫。
在布魯塞爾,歐盟祭出最嚴格的個資法GDPR,影響全球企業,沒有人是局外人。
在新加坡,智慧國家計畫將全島轉型成「生活實驗室」,利用數據改善人民生活。
在德國,各汽車大廠如履薄冰,謹慎因應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
基恩還將談及中國、印度、莫斯科、柏林、倫敦、紐約、矽谷等地刻正發生的進行式,將21世紀社會拉回到「以人為本」的現實,為危機四伏的數位虛擬未來尋找可能的答案,共創一個再度令人引頸盼望的美好世界。
和愛沙尼亞前總統伊爾韋斯、全球資訊網發明人伯納-李、歐盟競爭事務執委維斯塔格、維基百科共同創辦人威爾斯……一起修復我們的未來
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
著名網路現象評論家、矽谷創業家,是世界上最知名和最具爭議的數位革命評論員之一。他的第一本書《你在看誰的部落格?》(Cult of the Amateur)於2007年出版,譯成16國語文;2015年的《網路不是答案》(Internet Is Not the Answer)是最早有系統分析網路對文化與社會帶來危機的著作之一,繼續引發廣泛討論,獲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選為個人年度選書,授權10國語文,另著有《數位暈眩》(Digital Vertigo)。
基恩也是連續科技創業家,曾創立的新創企業包括Audiocafe、AfterTV和矽谷的創新沙龍Futurecast,並曾在《旗幟周刊》(Weekly Standard)、《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富比士》雜誌(Forbes)、ZDNet網站等發表文化、媒體、科技等主題文章。創辦Audiocafe.com網站並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期間,《君子》(Esquire)雜誌、《產業標準》(Industry Standard),以及許多其他報刊均曾特寫報導。創辦並主持過播客網站AfterTV,並常出現在廣播和電視節目中。
他是矽谷創新沙龍下一輪全球趨勢(FutureCast)的執行總監,流行的線上聊天節目「熱衷於」(Keen On)的主持人,一個在CALinnovates的高級研究員,《GQ》雜誌專欄作家,和世界著名的演說家。2015年,他被《GQ》雜誌選為100位最廣為連接的人(100 Most Connected Men)。
個人網站:AJKEEN.COM 推特:@AJKEEN
譯者簡介:
劉復苓
明尼蘇達大學新聞暨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曾任《經濟日報》記者,現專職翻譯,先後旅居美國華府和比利時布魯塞爾。曾獲兩屆經濟部金書獎,以及政治大學科管好書Top10。譯作包括《你的大腦決定你是誰》、《動機背後的隱藏邏輯》、《當全球化停止轉動》等七十餘本。個人部落格:「Clare的文字譯站」(blog.xuite.net/clarefuling/tw),以分享海外生活趣談和旅遊經驗為主。
自序 人聯網
前言 歷史重演
第一章 莫爾定律
第二章 修復未來的五大工具
第三章 破碎的是什麼
第四章 烏托邦(第一部)——個案研究:愛沙尼亞
第五章 烏托邦(第二部)——個案研究:新加坡
第六章 行動地圖一:立法監管
第七章 行動地圖二:競爭性創新
第八章 行動地圖三:社會責任
第九章 行動地圖四:勞工與消費者選擇
第十章 行動地圖五:教育
結論 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自序
人聯網
自從我開始撰文批判數位革命這十多年來,人們給我起各種綽號,從盧德派(Luddite)*、倔老頭,到「矽谷反動分子」(Antichrist of Silicon Valley)。起初,我們這些對於網路有利於社會的傳統智慧持反對意見的作者只是少數,但過去這幾年來,時代思潮對於科技未來從樂觀轉為悲觀,越來越多專家加入我們的行列。如今,似乎人人都在文字論戰,批評監控資本主義、大數據壟斷者、網路群眾的無知、矽谷少年億萬富翁、假新聞、反社會的社交網絡、科技失業潮、數位成癮和智慧演算法的存在危機,全世界都已明白我的論點,現在不再有人說我是反動分子了。
時間點決定一切——我這個總是在最差時機創業的連續創業者最了解這一點。我曾寫過三本書揭露數位革命的黑暗面,我認為現在該是時候做點正面的事情了。因此,本書不再如以往對當代科技毒舌說教,而希望能對數位未來無數的問題提供有建設性的答案。套句矽谷流行語,這是我寫作生涯的「軸轉」(pivot),你翻開的是一本解決方案專書,未來顯然需要修復,問題是要如何修復它。
這也是一本關於人的書,我嘗試寫出人類敘事,這個故事講述全世界的人——從愛沙尼亞、新加坡到印度,西歐、美國到其他地區——是如何努力解決數位時代的重大挑戰。「人性本如曲材,」十八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說,「豈能造出筆直之物?」但本書描述的人們卻展露出一個正直真理,也許沒有任一解決方案或特效藥能建立出理想的網路社會,但這些人皆展現無比決心——我稱之為「主動權」(agency,或譯「能動性」)——在面對那些往往無法控制又無法信賴的科技力量時,要塑造自己的命運。
「物聯網」,這種矽谷最新出現的智慧物件網路,如今炒得沸沸揚揚,這當中不無道理,然而,本書的重點並非物聯網,而是人聯網。我會說明主導這一切的並非智慧科技,而是智慧人類,他們正一如以往地以各種身分——身為創新者、監管者、教育者、消費者、以及,最重要的是盡責公民的這個角色——努力修復二十一世紀。此時此刻,我們對「人性」的傳統觀念正受到人工智慧(AI)和其他智慧科技的威脅,這個古老之最——人本主義的真理,正是本書所欲傳達的中心信息。
不過,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全球人聯網要成功修復未來,我們面臨的問題既迫切又複雜。時間能成就許多事情,但它卻不是取之不竭,至少對人類是如此。數位時鐘腳步匆匆,速度似乎比之前模擬的又加快了不少。我們現在若不行動,就更可能淪為科技龍頭的新產品和平台的無能附屬品。在這個被偷偷茁壯(又可怕)的科技決定論所侵蝕的文化當中,本書無異是宣戰令,它提醒我們,若想建造一個宜人的數位未來,則我們自己的人類主體動力(human agency)——「自己的社會自己造」此一亙古不變的責任——是絕對必要。
和智慧汽車不一樣的是,未來絕不會自動駕駛。沒有一個人,包括矽谷反動分子在內,有這種超能力。但透過一起努力,就像人類自古以來一直成就的,我們能夠為我們的子女建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本書獻給他們,他們是未來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 編、譯注:所謂的盧德派、盧德分子,指的是十九世紀英國民間對抗工業革命、反對紡織工業化的社會運動者,他們是一群害怕與仇視機器和新技術的工人,擔憂自己被機器取代。
前言
歷史重演
未來似乎已經支離破碎了。我們被困在兩個迥異文明的操作系統當中。二十世紀的舊系統不能再用了,取而代之的原本應該是二十一世紀升級版,但它也無法正常運作。這種窘境隨處可見端倪:工業經濟萎靡、貧富不均加劇、失業率居高不下、世紀末文化失調、後冷戰國際聯盟成局、主流媒體衰退、傳統政治意識型態餘毒、對於什麼才是「真相、事實」的認識危機、以及反對體制的憤怒民粹。儘管我們對這些崩解心知肚明,但似乎依舊不知道該如何讓它們再度順利運作。
是什麼造成如此大規模的崩解呢?有人說是因為全球化太過頭,也有人說還不夠。有人歸咎於華爾街和他們所謂自由市場金融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貪婪尋求利潤。有人看出我們這個全新震盪國際系統中的問題——例如俄羅斯個人崇拜的獨裁主義,說它正不斷用假新聞彈幕撼動歐美國家。還有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的排外真人實境秀民粹主義、以及英國脫歐公投的成功——雖然有時很難分辨這些事件是我們窘境的原因還是結果。不過,確定的是,二十世紀的菁英分子已經與二十一世紀的民意脫鉤。這些菁英所面臨的危機,不僅說明了困擾著先進民主國家的缺乏信任問題,也揭露左右兩派反抗傳統統治階級的民粹憤怒情緒。不過,和我們漸行漸遠的好像不只是二十世紀的體制,而是還有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和我們自己漸行漸遠,人類在巨變失控的年代越來越難自處。
讓我像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在發表蘋果公司的神奇新產品之前開觀眾的玩笑般,我「還有一件事」要講,而且這是當代世紀最重大的事,那就是數位革命,也就是以網際網路所驅動的全球超連結,它是一切崩解的根源。
二○一六年,我赴紐約參加為期兩天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主題是全球「數位轉型」,探討重點是所有這些新網路科技的所謂「組合效應」——包括行動、雲端、人工智慧、傳感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就像十八世紀蒸汽引擎和電氣化從此徹底改革所有經濟產業,」該研討會做出結論,「現在科技也開始大幅改變今日產業。」這次的重大轉型帶來的經濟效應令人目眩,WEF估計,如果數位革命朝正向發展,則到二○二五年可望有一百兆美元的獲利。
不光是產業正因這些數位科技而大幅改變,當初工業革命改造了社會、文化、政治和個體意識,同樣的,數位革命也在改變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此處攸關得失的不僅是一百兆美元,如今發生於這個焦慮時代的結構性失業、貧富不均、社會失序、不信任和民粹主義的憤怒,可以說全都是這個日益狂熱的改變所造成的。網路技術——是賈伯斯創造出最偉大發明iPhone的部分原因——結合其他數位科技和設備,正嚴重破壞我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所有產業——教育、運輸、媒體、金融、健保和醫療——都被數位革命完全顛覆。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工業文明——工作性質、個人權益、政客的合法性,甚至身為人類的意義——在這個新的崩解時代全都備受質疑。另一方面,矽谷搖身一變為西岸的華爾街,億萬創業家紛紛成為宇宙新霸主。以二○一六年為例,科技公司發放的股票酬勞遠多於華爾街發出的紅利。所以,沒錯,新世紀正轉變成網路世紀,但至少截至今日,放眼所及的依舊盡是經濟不平等、工作欠保障、文化混亂、政治紛爭和存在恐懼。
當然,我們早遇過這種情形。就像WEF「數位轉型」研討會提醒我們的,幾百年前的工業革命也曾出現類似的破壞性技術,傾覆整個世界,徹底改造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體制。在這重大轉型之下,十九世紀對於這突然變化的反應有「是」、「不是」、以及「也許」。
反動分子,尤其是盧德主義者和浪漫保守派,想要摧毀這個新技術世界,回到至少是他們認為更平靜的時代。理想主義者——也真是夠諷刺的,盡然包括不肯妥協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者和革命共產主義者——堅信這個工業技術世界如果任由它以自己的邏輯發展,終將創造出富饒無虞的烏托邦經濟。另外還有改革派和現實派——廣泛來自社會各階層,包括左右兩派有責任感的政客、商人、勞工、慈善家、公務員、工會成員和平民百姓——則全力透過人類主體動力修復這些新技術造成的種種問題。
如今我們在周遭巨變是否對我們有利的這個問題上,也看到類似的「是」、「不是」和「也許」的反應。浪漫分子和排外分子一味排斥全球化科技,認為它違反自然法則、甚至還違反「人性」法則(這是數位時代被濫用與定義不清的字詞)。矽谷科技烏托邦分子與部分新自由主義批評者堅稱,數位革命將徹底解決所有社會長久以來的問題,並創造一個富裕的後資本主義未來。他們認為這次改變不可避免——「絕對必然」,某位福音派決定論者如此說道。至於那些持「也許」態度的,包括我自己——是現實派和改革派,而不是烏托邦派和反烏托邦派——則明白今日最大的挑戰是企圖修復重大轉型的問題,而又不會把科技妖魔化或捧上天。
這是一本「也許」之書,基本信念是數位革命能夠像工業革命一樣,非常成功地被馴服、被管理,並被改革,希冀這次轉型的最佳特性——包括創新、透明、創意,甚至一點健康性的破壞——能讓這世界更美好。書中提出一連串立法、經濟、監管、教育和道德改革,若能正確執行,可望修復我們共同的未來。數位革命由WEF研討會所謂的諸多網路科技的「組合效應」所驅動,同樣的,要解決它產生的種種問題,也需要組合方法。就像我說過的,無論是數位還是其他,沒有特效藥能創造出完美的社會。因此,光靠一種壓倒性的解決方案——像是一個完全的自由市場或全面性的政府規範——是沒有用的。反之,我們需要一種結合立法、公民責任、勞工和消費者選擇、競爭性創新和教育方法的策略。這種多面向的做法曾經修復許多工業革命衍生的主要問題,如今,面臨數位革命引發的諸多社會、經濟、政治和存在性挑戰,我們也需要一個組合型的策略。
也許我們能夠拯救自己,也許我們能變得更完美,但僅止於也許。我寫本書的目的是繪製地圖,幫助我們在網路社會這個不熟悉的領域中找到可行的道路。為了研究這份地圖,我跋涉萬里——從位於北加州的自家飛到遙遠的愛沙尼亞、印度、新加坡和俄羅斯,還有西歐諸國與加州以外的許多美國城市。我在這些地方訪問了數百人——包括居民、政府官員、新興科技公司執行長、媒體龍頭的主管、頂尖的反托辣斯與勞工律師、歐盟執委、重量級創投資本家,還有當代預測最準的幾位未來學家。我的角色只是連點成線,把他們的行動和構想畫成地圖。
二○一六年的WEF研討會中,預測最準的專家之一是馬克.克提斯(Mark Curtis),他身兼連續創業家、作者、設計大師,同時也是埃森哲(Accenture)全球顧問公司旗下的英國峽灣(Fjord)創意廣告公司共同創辦人。我後來到西倫敦牛津圓環的峽灣公司辦公室拜訪他時,他對我說:「我們需要一份樂觀的未來地圖,它必須把人類置於中心。」他並進一步解釋,這份地圖必須為所有人提供未來指南——在我們腦中定出陌生地方的重要方位,讓我們能恣意探索這個新領域。
我希望本書就是這份地圖。從柏林的舊地毯工廠、到班加羅爾的紳士殖民俱樂部,波士頓的律師辦公室,乃至於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等地,《修復大未來》提供新地理局勢,揭露監管者、創新者、教育者、消費者和公民正如何修復未來。不過,並沒有Uber或Lyft式的服務,讓我們能點指一按或伸手一滑就能直接到達未來,甚至連最聰明的科技都無法解決科技問題,只有人類可以,而這正是本書的宗旨,它娓娓道出各地的人們如何努力解決數位時代最棘手的問題,他們的事蹟可以激勵我們起而效尤。
「多年來,人們被科技奇蹟沖昏頭,如今有了新的體認:未來已破碎不堪。安德魯.基恩率先看出這一點。數位革命、全球超連結、再加上經濟失調,導致民粹主義強勢重回主流、公民對話也遭到破壞。基恩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佳作,提供導正社會的工具、和指引我們進入未來的原則。」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紐約時報》暢銷書《賈伯斯傳》(Steve Jobs)和《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作者
「在這本引人入勝、啟發人心的傑作中,基恩提出五大策略——立法規範、競爭性創新、消費者選擇、公民責任和教育——在綜合運用之下,能夠建立一個開放、分權的數位未來……內含如何在數位世界保存人性的珍貴見解。」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論
「基恩在職涯中一直警告世人網路的危險,這一次卻以正面的態度看待這個複雜但可理解的研究。他將目前的情況與工業革命相比較,強調人類成為科技中心的重要性。」
——《書單》雜誌(Booklist)
「科技評論老手安德魯.基恩所著的《修復未來》並未一味譴責批判,而是具體提出一套漸進式計畫,來因應幾年前還大受歡迎、如今卻適應不良的新興科技。本書舉出持續進行的實驗範例,特別是在媒體、政府和教育方面,讓我們一窺如何發展出有社會良知的科技並融入日常生活。基恩真心相信,是的,我們的確能修復未來。」
——賴瑞.唐恩斯(Larry Down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基恩在這本新書中,收起他一貫的尖酸刻薄,變得務實樂觀……他差堪比擬邱吉爾首相,提出的方法多半是血、淚和汗;但至少他有個需要完成的計畫……基恩以長遠觀點來看待眼前難題,確實不無道理。」
——約翰.諾頓(John Naughton),《衛報》(Guardian)
「在[基恩的]這份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案全球調查中,他分別檢視了消費者選擇、教育、創新、規範和社會責任方面的最佳做法……兼具原則和遠見、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自然》雜誌(Nature)
「雄心勃勃……《修復未來》是一本真正重要的著作、同時也是新興文獻中最有意義的作品,其中最聰明的科技思想家正敲響網路國度的警鐘,並為如何解決它所面對的困境奠定基礎。」
——《財富》雜誌(Fortune)
「基恩這次避開充斥於《紐約時報》、《衛報》和其他主流媒體的過度反科技論調,為廣泛的科技困境提出實用的解決方案。」
——TechCrunch
「本書與基恩的其他作品一樣犀利,他駁斥這些問題只靠科技大廠自己就能修復……反之,他召喚文化與政治覺醒,尤其是在沉迷於科技的美國,應該由主管機關帶頭打破大權集於科技大廠的現象,而不是加以包庇。」
——查爾斯.透納(Charles Turner),《維基論壇報》(WikiTribune)
親愛的讀者:
您好,感謝您為本書填寫回函卡及書評,但我們必須提醒您幾件事:
當您為本書寫下書評及送出後,即表示您同意大塊文化可依書評內容,自行決定這篇書評是否被刊登或刪除;同時也表示您授權大塊文化可將書評之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刊登於大塊文化網站、網路與書或附屬子公司的網站、電子報以及刊物上。
您所寫的書評所有權屬於您所有,但大塊文化轉載刊登於大塊文化網站、網路與書或附屬子公司的網站、電子報以及刊物時,不另通知並不另支付稿費。
您的書評不得以抄襲或其他任何侵害著作權之方式為之。若涉及侵害他人之著作權,您必須負相關賠償之責,與大塊文化無涉。若檢警及司法單位因偵查之需要,您將在此授權大塊文化得將個人資料,提供與相關司法機關。
您所發表的讀者書評必須是針對該本書的內容做評論。
您的書評中禁止從事廣告及銷售行為。
請勿出現謾罵、惡意中傷、猥褻的字眼或與該書內容不相關的言論。
請勿傳述未經證實,針對公司、團體或個人的謠言。
由於發表書評兼具回函卡功能,故您需要填寫的欄位較多,大塊保證您的資料僅供大塊內部使用,大塊負保護會員資料的責任。
標註
*
為必填資料
*
姓名:
*
EMail:
性別:
男
女
*
年齡:
0~15歲
16~22歲
23~30歲
31~45歲
46~55歲
56~70歲
70歲以上
*
職業:
學生
資訊業
工
商
服務業
出版業
軍警公教
自由業
其他
請問您從何處得知本書:
實體書店
網路書店
大塊電子報
非大塊電子報
報紙雜誌文章
電視廣播媒體
朋友推薦
臉書(FACEBOOK)
撲浪(PLURK)
推特(TWEET)
BBS
新浪微博
部落格
其他
(可複選)
關於書名你覺得:
1
2
3
4
5
不符合內容
非常合適
關於封面你覺得:
1
2
3
4
5
不太喜歡
非常喜歡
關於內容你覺得:
1
2
3
4
5
不太喜歡
非常喜歡
會不會想把本書推薦給朋友:
會
不會
對我們的建議:
對這本書的評語:
*以上欄位僅【姓名】、【關於內容你覺得】、【對本書的評語】此三欄內容會在網頁上出現,其他內容僅會為後續讀者服務存入大塊資料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