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物的稜鏡重塑蘇聯歷史
這是我的「毒瑪德蓮」回憶錄
玫瑰色的火腿、琥珀色的魚湯、像「商人女兒的肩膀」般豐腴的布林餅⋯⋯如果你最鮮明的烹飪回憶裡,包含了你從未真正過的食物,那會是什麼樣的情景?關於想像、關於公認的歷史回憶,七十年的地理政治隔閡與匱乏,造成集體的狂熱渴望。
布連姆森為著名的美食專欄作家,生長在蘇聯時期物資十分短缺的莫斯科。1974年她與母親以無國籍的難民身分移民至美國,沒有冬季的大衣,也沒有回頭的權利。在費城最初的幾個月裡,布連姆森喪失了味覺。意識形態與鄉愁的角力拉扯、集體神話和個人反神話之間的失控衝突,布連姆森稱這症狀為「毒瑪德蓮」。在這本「毒瑪德蓮」回憶錄裡,她訴說著家族三代人的經歷。
然而,這些故事不僅是她的故事。對於這個昔日超級強權的每個分子來說,食物從來就不只是個人的問題:麵包暴動是顛覆沙皇政權的導火線,而在七十四年後,毀滅性的糧食短缺又將戈巴契夫搖搖欲墜的帝國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在此之間,七百萬人由於史達林的集體化政策而活活餓死,四百萬人在希特勒的戰爭中因為飢餓而喪生——食物定義了俄國人承受當下、想望未來與連結自身過去的方式。
透過食物的稜鏡,布連姆森重塑蘇聯歷史的每個十年世代──從一九一○年代的前傳到當今現世的後記。以母親的廚房作為時光機與記憶的培養皿,藉著飲食和烹飪回顧一代又一代的蘇聯生活。
一九八八年生於臺北,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語言系文學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學士,譯有《留下我悲傷的故事:蓮娜.穆希娜圍城日記》。
2013年《出版商週刊》(Publisher's Weekly)最佳非小說
2013年《基督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最佳非小說
2014年「美食作家公會」(Guild of Foodwriters)年度最佳美食圖書
陳柔縉(作家)
須文蔚(詩人、東華大學華文系主任)
楊佳嫻(作家、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蔡珠兒(作家)
聯合推薦
序言:毒瑪德蓮
I。盛宴、荒年、寓言
1910年代:沙皇的最後歲月
1920年代:列寧的蛋糕
II。拉莉薩
1930年代:謝謝你,史達林同志
1940年代:子彈與麵包
1950年代:美味又健康
III。安妮亞
1960年代:玉米、共產主義、魚子醬
1970年代:祖國的美乃滋
IV。歸來
1980年代:酒杯裡的莫斯科
1990年代:破碎的宴會
21世紀:麗池上的普丁
V。精通蘇聯料理藝術食譜
1910年代:大烤餅(食譜:魚肉、米飯和蘑菇餡餅)
1920年代:猶太填餡魚(食譜:奧德薩風味填餡全魚)
1930年代:肉餅(食譜:媽媽的俄式「漢堡排」)
1940年代:糧票(無食譜)
1950年代:燉羊肉(食譜:喬治亞香料蔬菜燉羊肉)
1960年代:獻給赫魯雪夫的玉米麵包(食譜:摩爾多瓦玉米麵包配菲達乳酪)
1970年代:奧利維耶沙拉(食譜:俄羅斯酸黃瓜馬鈴薯沙拉)
1980年代:老爸的超級甜菜湯(食譜:牛肉、蘑菇、蘋果、豆子甜菜湯)
1990年代:肉飯(食譜:中亞胡蘿蔔羊肉炊飯)
21世紀:布林餅(食譜:俄羅斯煎餅配各式佐料)
作者附記
致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