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急於確認解答,卻容易被重複性高、品質良莠不齊的資訊誘發短暫的好奇心,陷入短視而毫無創新動能的惡性循環
● 本書探討如何發展「有目標的好奇心」。
不論是高科技、人類知識、發現新領域和新機會,或是單純達到某個目的,作者深入追蹤各行各業人士的好奇心計畫,歸納出有意義的方案規畫技巧與長遠的夢想追求法則
好奇心是需要管理的
【21世紀最迫切的好奇心養成指南】
內容簡介
什麼是「有目標的好奇心」?
──在對的時間,問對的問題
康斯坦丁‧安德里奥普洛斯是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貝葉斯商學院的教授,開設碩士課程,傳授成功人士如何利用好奇心,克服挑戰、實現目標。這門課提供九種常見的實踐策略,協助你突破極限,完成更多的探索與發現。
我們熱愛勇於嘗新、挑戰極限的人。我們敬佩有人敢夢想看似遙不可及的計畫,解決長期存在的難題,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並幫助人類持續進步。在本書中,安德里奧普洛斯教授讓我們看到,成功人士如何針對特定的目標發揮好奇心,包括進一步理解科學和人類,發現全新的領域與機會,實現重要的成果。有目標的好奇心可以激勵你離開沙發,鼓勵你解決複雜的難題,並教導你如何藉由清晰的頭腦、熱情、勇氣及積極的態度,探索並鑽研未知的領域。
安德里奧普洛斯訪問了許多人,包括一級方程式賽車工程師、期待有朝日一日在火星種出食物的科學家、歌劇女高音、視覺特效藝術家、風暴追逐者、創投專家、米其林主廚,瞭解他們是如何利用好奇心達成具挑戰性的目標。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渴望探索南極或成立事實查核網站,但我們都在尋找存在的意義,希望自己能夠進步。無論你的目標是想要變得更好,或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成為首屈一指的佼佼者,還是準備換新工作、離開現有跑道從事更充實的活動、看穿不實的情緒性發言或資訊超載等「噪音」、努力將創新變成商業化產品、改善健康,或是教育孩子解決難題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能像有目標的好奇心人士一樣思考問題,並從中受益。
本書提供九個核心課程,教導我們如何善用好奇心,師法他人的經驗,協助我們實踐目標並持續成長。
■能夠把你從沙發上挖起來的好奇心,才能驅使你去解決複雜的難題。
──在這門探索好奇心的大師課中,你將學到:
●掌握九大關鍵能力,區分哪些是有目標的好奇心,哪些是輕浮的好奇心。
●向懷著有目標好奇心的人士學習他們的思考模式與策略。
●多元而持續地打造自己的好奇心計畫。
本書特色
‧每個人都需要瞭解好奇心的使用方式:在這個資訊無邊無際的時代,許多人異常迷惘,整天忙個不停,被迫在虛擬世界中浮沉,沒有設定路線,經常失去真正的目標。作者提出,能夠確實掌控自己的好奇心發展,就能提煉出真正的解方。
‧內容扎實,具多樣性及實用性:作者常年在學院教學,累積龐大的好奇心發展案例研究,更為此書訪問全球各領域專業人士,列舉他們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的關鍵,並從中歸納出可實際應用的好奇心法則。
‧好奇心是一把雙面刃:在現代的高科技世界,人類的好奇心可能帶來各種創新發展,卻也讓生活逐漸失控。無限制發散的分心舉動,更讓人無法專注走向既定的目標,極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走偏,到頭來一事無成。
‧好奇心本身沒有好壞,但發展軌跡卻會影響完成的任務:雜亂無章的好奇心,讓人白白浪費光陰,有目標的好奇看似單一,卻也能夠隨時調整、修正。本書帶領讀者深度認識自己的好奇心模式,在紛亂與即興、死板與堅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作者簡介 | 康斯坦丁・安德里奧普洛斯 Constantine Andriopoulos
康斯坦丁‧安德里奧普洛斯博士是倫敦城市大學貝葉斯商學院的創新和創業教授,也是「深谷」創新管理顧問公司(Avyssos Advisors Ltd.)的總監,幫助組織與企業進行破壞性創新。在貝葉斯商學院,他主持碩士、MBA和高階主管教育課程,鼓勵學生為重大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他也鼓勵學子勇於挺進未知領域,包括創業或是在大型企業開發新產品。他還成功成立「貝葉斯X」(創新和破壞性創新研究中心),致力於研究破壞性創新,是這個領域知名的學術中心之一。目前居於倫敦。
譯者簡介 |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從事國際新聞編譯近三十年,現為台灣大學外文系翻譯學程兼任講師,幸能透過教書與譯書結識年輕學子與各界菁英,並持續深耕中英翻譯。
近期譯作《長勝心態》、《變動中的世界秩序》(合譯)、《植物靈藥》、《父產科》等。
名人推薦
丁菱娟 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王乾任 Zen大時事點評版主、作家
許景泰 大大學院創辦人
劉冠吟 華山文創前品牌長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緯筌 《經濟日報》數位行銷專欄作家
盧希鵬 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好奇推薦
前言
第1章 發掘癢點:巴不得想知道什麼
第2章 深入稀奇古怪的兔子洞:好奇心強的人有哪些習慣
第3章 用好奇心征服恐懼
第4章 成為專家──而且宜快不宜慢
第5章 請問誰願意跟我一起合作?
第6章 做好準備
第7章 一頭栽進未知領域
第8章 培養面對逆境的韌性
第9章 把盡頭變成新起點
結語
附錄:訪談對象
致謝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