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致敬!
《黑潮島航》
海要好,我們才會一起好!
成為槳,這就出發遶島~~
一群海人與浪共舞的福爾摩沙海岸巡禮,守護藍色國土!!
「會勇敢出海的不是『勇士』,而是『普通人』。 唯有普通人像相手蟹那樣降海繁殖的群體意志,才能創造『怎麼可能』的大規模遷徙。」—— 吳明益
「黑潮島航」是距離15年前的「福爾摩沙遶島」行動,再次對臺灣海域的總體檢。
過了這些年,我們身邊的海域和地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湛藍水面之下是鯨豚及各種海洋生物的家,當陸域的過度開發、空氣汙染、垃圾和缺乏管制的漁撈行為造成海中生態系統的崩毀;棲地喪失、誤捕混獲使野外族群的存續受到威脅,甚至面臨滅絕的危機……
「海好嗎?」對於臺灣周遭「藍色國土」現況的擔憂與焦慮,就這樣伴隨著十多年來如影隨形的遶島傳說,讓「黑潮人」決定順應來自海洋的深切召喚,再一次策劃了島嶼航行的壯遊行動。
《黑潮島航》由吳明益、張卉君等具影響力作家、攝影家、插畫家合著,耗費16天環繞臺灣海域,以獨特的航行日誌形式,書寫對於海洋、生態和島嶼的深度省思。
《黑潮洶湧》
「黑潮」是臺灣本土的海洋環境組織,它以北赤道洋流命名,自詡為陸地上的黑潮,清澈、溫暖,而堅定,象徵著臺灣永不止息的生命力。從這群人,我們看見臺灣最豐盛的擁有,也重新開始認識海洋。
這些和海洋交融、遭遇各異的人們,載負著你我或許熟悉也可能陌生的海洋記憶:海景、潮汐、鯨豚、水手、恆星以及洋流等,原來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召喚著我們這群海洋的子民,透過這些人與海洋之間的真情故事,我們看到了與陸地完全不同的巨幅風景。
本書以虛實交錯的筆法進行書寫,用不同說書人的六則故事來包裝海洋的各種面向;並帶入海的知識、議題,以及對海最深的情感。這也是歷年來以海洋為主題的出版中,少數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寫作實驗,深度檢視了身為海洋子民的你我,如何偏居海島,卻忽視臺灣四周都是海洋的困境與迷思。
《黑潮島航》
海要好,我們才會一起好!
成為槳,這就出發遶島~~
一群海人與浪共舞的福爾摩沙海岸巡禮,守護藍色國土!!
「會勇敢出海的不是『勇士』,而是『普通人』。 唯有普通人像相手蟹那樣降海繁殖的群體意志,才能創造『怎麼可能』的大規模遷徙。」—— 吳明益
「黑潮島航」是距離15年前的「福爾摩沙遶島」行動,再次對臺灣海域的總體檢。
過了這些年,我們身邊的海域和地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湛藍水面之下是鯨豚及各種海洋生物的家,當陸域的過度開發、空氣汙染、垃圾和缺乏管制的漁撈行為造成海中生態系統的崩毀;棲地喪失、誤捕混獲使野外族群的存續受到威脅,甚至面臨滅絕的危機……
「海好嗎?」對於臺灣周遭「藍色國土」現況的擔憂與焦慮,就這樣伴隨著十多年來如影隨形的遶島傳說,讓「黑潮人」決定順應來自海洋的深切召喚,再一次策劃了島嶼航行的壯遊行動。
《黑潮島航》由吳明益、張卉君等具影響力作家、攝影家、插畫家合著,耗費16天環繞臺灣海域,以獨特的航行日誌形式,書寫對於海洋、生態和島嶼的深度省思。
《垃圾之書》
本書特色
波蘭文學大獎Nike Award年輕得主、新世代鳥類觀察家的「末日廢棄物筆記」
融合文學詩意筆觸與調查報導資料纂集功力的生態報導文學未來經典
精微描寫動植物與廢棄物被迫同存一處的共生共滅衰毀惡景
搭配二十幀作者於波蘭各地蹲點踏查、親自拍攝記錄的「垃圾現場實況」照片
垃圾無所不在,到處都是,
以至於我們不再注意到它。
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
沙子——獨一無二的「波羅的海之沙」,世界上最好的沙子。
海面平靜無波。
但是,等等。有些地方不對勁;
有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眼前的世界正在改變,疫情可能對我們的日常產生長遠影響;
影響生活方式,也影響旅行的可能性。
我們以瞇起眼睛取代口罩下的微笑,無形的光環彼此排斥,
擦肩而過,有如磁鐵的兩個磁極。
存在著一種風險:病毒成為方便的替代話題與藉口,以延遲推行基本的改變。
病毒可能成為不願緊縮、不願增加社會控制的託辭。
事實上,我們不知道未來究竟會如何。
——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Stanisław Łubieński)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波蘭鳥類觀察家的「非虛構環境紀實」,作者專研生態學與鳥類學,藉此書提出了對「垃圾」的終極探問:人造廢棄物幾世紀以來有何變化?它們構成了什麼威脅?我們能做什麼?它們對我們的文明將有何影響?現代人的無節制、貪婪、自私,將為地球留下何種景觀與無望未來?透過觀察遍布日常空間各處的棄置物——使用過的塑膠袋、路邊的可樂瓶、廢棄的家具——並追蹤它們的來源、目的地與其所造成的危害,作者示現了消費社會如何發展到人類無法控制的地步
全書八章各側重一個特定方面,包括:
水上運動造成的環境破壞;
垃圾如何侵入我們的生活;
海洋中的塑料污染;
我們扔掉的垃圾如何毀滅自然;
動物如何受到人類排泄物的影響;
我們的購物與儲藏態度,如何涉及影響環境的選擇等,
以波蘭特定地點與棲息地現蹤的普通垃圾開始追探,
再以新冠疫情造成的生態效應作結
——一本關於垃圾的散文集,也是一本關於時代荒蕪景象的未來行動備忘錄。
《黑潮島航》
作者簡介|廖鴻基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花蓮,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創辦台灣賞鯨活動,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創會理事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目前為海洋大學兼任副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多樣海洋計畫,同時以海上生活觀察與感想為核心來創作。
出版作品包括《魚夢魚:阿料的魚故事》、《最後的海上獵人》、《23.97的海洋哲思課》、《遇見花小香:來自深海的親善大使》、《黑潮漂流》、《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大島小島》、《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飛魚.百合》、《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後山鯨書》等多本。文章入選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曾獲時報文學獎第十六、十八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最佳書獎,一九九六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第十二屆賴和文學獎,第十二屆巫永福文學獎,二○○六年九歌年度散文獎,二○一一年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年度好文,二○一六年花蓮縣文化薪傳獎,二○一八年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二○一九年吳三連文學獎、二○二二年九歌年度小說獎。
作者簡介|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
台灣是一座面對太平洋的群島國,我們是一群關心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的工作團隊,由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帶領,於二○二二年九月成立「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將執行多樣海洋計畫,讓台灣社會轉過頭來看見並關懷我們的海。
《黑潮洶湧》
作者簡介|張卉君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碩士。
來自山城埔里,熱愛跑田野、閱讀、文字創作、逛書店,早年即以「洪亮」為名,在東海岸走江湖。
二〇〇五年加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此以黑潮人自居,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洋文化部專案經理、鯨豚生態解說員、美濃愛鄉協進會生態聚落文化研究員、莫拉克災後獨立報導人。
獲獎經歷:葉紅全球華人女性詩獎、花蓮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海洋文學獎、鳳凰樹文學獎等
著有《記憶重建:莫拉克新開災誌-六龜新開災後口述史》。
現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黑潮島航》
作者簡介|吳明益
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有時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苦雨之地》,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三冊。曾六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臺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臺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等。
作品譯為多國語言,並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日本本屋大賞翻譯類第三名,並入圍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法國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
作者簡介|張卉君
來自山城埔里,然後愛上海洋;別名「洪亮」晃蕩於東岸黑潮。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碩士,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海上鯨豚解說員。曾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生態聚落文化研究員、莫拉克災後獨立報導人;曾獲葉紅全球華人女性詩獎、花蓮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海洋文學獎、鳳凰樹文學獎等獎項,並著有《黑潮洶湧》、《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記憶重建:莫拉克新開災誌》等書。
作者簡介|陳冠榮
東華大學中文所畢業,研究專長為甲骨文。喜歡書寫、拍照、聽故事,因緣際會成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以及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志工教練,現為東華大學兼任講師。參與部分編採、攝影提供。
著作有《遇見花小香:來自深海的親善大使》、《海有.島人》、《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黑潮、攝影、歲時曆》、《海的未來不是夢》、《黑潮漂流》等書。
作者簡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黑潮」,一道由南往北流經臺灣東部的北赤道洋流,造就豐富的海洋生機,象徵臺灣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KOEF)於1998年成立,為臺灣第一個以「海洋」為內涵的非政府非營利環境組織,最初以鯨豚調查任務為開端,多年來以「關懷臺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為核心理念,耕耘海洋議題、環境教育與科學調查,期待透過各類型海洋環境教育傳達並實踐保育理念,讓海島子民們親近、認識,進而守護環抱我們的美麗海洋。
黑潮關心環境
針對海岸廢棄物,黑潮與國際組織合作共同關心海洋垃圾汙染議題,於2000年引進美國ICC「海廢監測辦法」,長期透過淨灘與記錄垃圾種類數量,瞭解臺灣海岸垃圾問題。於2018年發起「遶島行動」,建立第一筆全臺海域塑膠微粒檢測資料。
黑潮關注海洋生物
黑潮發起「花紋海豚個體辨識(Photo-ID)研究計畫」,進行鯨豚生態調查以瞭解其族群分布樣態;更為鯨豚權益發聲,關注海洋動物野外捕捉、圈養、展示、表演等議題。
黑潮在乎人
從依附大海的生活角度出發,黑潮出版多本漁業紀事與鯨豚紀錄之書籍與繪本,辦理「海上觀察解說營」培育花蓮港賞鯨解說人才,透過營隊、講座、影展、展演、小旅行等多元形式,分享臺灣迷人的海洋文化。
黑潮島航團隊
船長 江文龍
航管 陳惠芳
計畫總籌 張卉君(洪亮)
研究組
水下聲音:余欣怡、林思瑩
塑膠微粒:温珮珍(小八)
溶氧:陳冠榮
海漂目視:廖君珮、邱靖淳、陳彥翎
攝影組
攝影(水下、空拍):金磊、陳玟樺(Zola)、張信儒
DV:林泓旭、林東良
紀錄片:簡毓群
紀錄專題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陳慶鍾(小鍾)
醫務組 甘秋素(阿甘)、徐子恒
作家 吳明益
畫家 王傑
地勤組(陸地) 黃世潔、李怡萱(大萱)、盧怡安、歐陽夢芝
《垃圾之書》
作者簡介|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 Stanisław Łubieński
烏克蘭鳥類學者、文化學家。
著有歷史報導文學《草原海盜》(Pirat stepowy)。以散文集《十二隻喜鵲的尾巴》(Dwanaście srok za ogon)獲得2017年耐克讀者獎(Nike Award)(波蘭最重要文學獎之一),以及2016年Paszportu Polityki、2017年格丁尼亞文學獎(Nagrody Literackiej Gdynia)提名。2020年,該書英譯本出版。
他也經營自然寫作部落格「Dzika Ochota」。現居華沙。
譯者簡介|鄭凱庭
政大斯拉夫語文學系學士,波蘭華沙經濟大學國際貿易管理碩士。
譯有《怪誕故事集》。
聯絡信箱:weronikache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