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紐約、東京、威尼斯、倫敦……
漫步而過的女子啊!
城市的回憶與她們共存,她們的生命衝撞著城市。
踩過抗爭現場,走過咖啡雅座,
艾爾金在街頭尋找自己,也尋覓著前人的足跡。
Flâneur,沒有目的漫遊者,城裡遊蕩的觀察家,尖尖的â和舌頭捲捲的eur,充滿法式優雅。一提起漫遊者,十九世紀巴黎都會的影像便躍然紙上:大道、廊街、廣場、露天咖啡座,波特萊爾等文人雅士穿梭,過著波西米亞式生活。
Flâneuse,漫遊女子,法文名詞,陰性,源自陽性名詞 flâneur。學者專家判定這個詞不存在:社會按性別設下規範,女子不可能像男子一樣漫遊──然而,為什麼要像男性一樣呢?女性自有與城市互動的方式。穿越時空,我們終將發現當年的街頭,有個漫遊女子踩踏著文化疆界,和波特萊爾擦肩而過。
蘿倫‧艾爾金認為漫遊女子心意堅決、能幹聰穎,深諳城市的創造潛能,熟知一趟美好散步伴隨的解放可能。她將腳步和筆鋒一路劃過巴黎、紐約、東京、威尼斯與倫敦的街道,記下自己的故事,也追訪曾在這些城市生活、行走的女性蹤跡。當盈盈步履走進城市,踏上人生與社會的變化浪頭,會是怎樣的一段冒險?
《漫遊女子》是本回憶錄,也是場文化漫步。從作家喬治‧桑、吳爾芙、珍‧瑞絲到藝術家蘇菲‧卡爾,從戰地記者瑪莎‧葛虹到電影導演阿涅斯‧華達,再加上她自己,艾爾金書寫著這些漫遊女子的愛恨悲歡,一步步細細梳理城市與女性如何豐沛彼此的生命和創造力,也激勵女性迎向城市空間,去跨越、去擁抱、去挑戰。
「讓我走,讓我用自己的步調走。讓我感覺生活在我通身周身流轉。
給我作點戲。給我意想不到的圓弧街角。
給我不安分的教堂和美麗的石階,還有公園,讓我能安然躺臥。
城市點醒你,敦促你去行動、變動、思索、欲求和投身。城市就是生活本身。」
她是同輩中的蘇珊‧桑塔格。──黛博拉‧李維(Deborah Levy,作家)
作家、評論家,評論文章常刊於《紐約書報書評》、《frieze》、《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同時也是文藝雜誌《The White Review》特約編輯。曾出版評論文集《The End of Oulipo?: An attempt to exhaust a movement》(合著),小說《Floating Cities》也在法國以《Une Année à Venise》為名問世。
土生土長紐約人,2004 年移居巴黎。在塞納河左岸住了多年後,如今搬到右岸生活,美麗城(Belleville)一帶常可見其漫步蹤跡。
1992 年生於嘉義,臺大外文系畢業。2017 年獲牛津大學現代語文碩士。曾獲印刻全國臺灣文學營創作獎新詩首獎、短篇小說佳作,以及新北市文學獎短篇小說佳作。譯有《私運書的人:敘利亞戰地祕密圖書館紀事》(商周出版)。愛畫畫。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
藝評人/策展人 謝佩霓
作家 鍾文音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2016 年《衛報》、《觀察家報》、《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2017 年《紐約時報》百大注目好書
楔子
女子漫遊進行式
長島.紐約
巴黎.在咖啡館,他們
倫敦.布魯姆斯伯裡
巴黎.革命之子
威尼斯.放手聽命
東京.裡面待
巴黎.抗議
巴黎.街坊
四處跑.從地面看上去
紐約.回家
跋.女子漫遊
致謝辭
圖片來源
參考文獻
作者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