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

Illustrations of China & Its People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作者:約翰.湯姆生

原文作者:John Thomson

譯者:葉伶芳

出版社:NB專案

出版日期:2020-08-01

條碼:9789869899024

ISBN/ISSN:9789869899024

系列名稱:Spot

定價:1,200元

購買電子書

數量 + -

紀實攝影先驅約翰.湯姆生經典代表作

四、五千哩的跋涉,兩百餘幅珍貴寫實影像

替動盪的年代,留下永恆的瞬間

內容簡介

       1868-1872年之間,英國攝影師湯姆生帶著笨拙的相機和設備,闖蕩中國大江南北,用鏡頭記錄了自己在中國、香港、臺灣各地的居遊生活。他挑戰當時中國人民對於鏡頭的排斥之心,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以濕版攝影技術替各地的人民、村落、建築及活動留下彌足珍貴的影像。

 

       湯姆生的鏡頭下除了當時的顯赫人物、朝廷重臣如李鴻章、奕訢、瑞麟等人,更多的是販夫走卒、尋常百姓,他不僅以照片記錄所到之處的山水風光、所遇之人民樣貌,家庭聚會、消遣娛樂、商賈買賣等常民生活也是他拍攝的重點,他並以帶有溫度的文字,寫下當時所見的藝術、習俗及風土民情,精確傳達彼時的生活景象,帶領讀者一窺社會各階層的日常樣貌。湯姆生後來將這些照片與文字整理出版成書,即為《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原書於十九世紀出版時,湯姆生力求以照片搭配文字,帶給讀者最寫實的異地旅遊體驗,因此與出版社商議,採用當時最新、效果最優異的珂羅版印刷法呈現照片,再插入另行印製的文字,於 1873-1874 年間分為四冊出版。這套巨著如今罕有狀態良好又齊全的副本留存。此次譯本由影像專家麥可・葛雷掃描魏延年先生所藏完整套書配圖,搭配作家葉伶芳所譯文字,按照現代讀者習慣重整圖文,以一冊四部之方式,將原來的四冊大書合一出版,力求再度為讀者帶來最新穎又真實的古國文明風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

 

英國攝影家、地理學家、旅行家,是新聞攝影的先驅。

 

1837 年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菸草商家庭。完成基礎教育後,曾擔任光學儀器製造商學徒,期間熟悉了攝影技術,並同時進入夜校研讀,取得自然哲學、數學與化學三個學門的結業證書。

1862 年赴新加坡與兄長會合,展開十年的遠東居遊生活。他與兄長經營經線儀、光學儀器與航海儀器生意,也開起自己的相館,為歐洲商人拍攝肖像,同時培養出拍攝在地人民與建築的興趣。他以新加坡為起點,到東南亞、南亞諸國旅行、攝影,足跡遍布現今的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越南、斯里蘭卡、印度等國,據信是最早拍下吳哥窟古蹟的攝影師。

1866 年返英期間發表相關照片後,成為倫敦皇家民族學會與皇家地理學會會員,次年出版了其第一本作品《柬埔寨的古蹟》(The Antiquities of Cambodia),並再度返回亞洲。

1868 年落腳於香港,並於皇后大道上開設了工作室,接下來四年期間以攝影記錄了許多中國各地的人物影像、風土民情、建築樣貌。

1871 年於廈門與長老會派駐臺灣的傳教士馬雅各醫師相遇,受馬雅各描述的福爾摩沙吸引,與之渡海由打狗港進入臺灣西南部,前往山區踏查,拍攝下許多臺灣早期自然風貌、平埔族聚落生活場景,也造訪了臺灣府與打狗城。

1872 年返回英國,定居於倫敦布里克斯頓(Brixton)。返英後開始出版其遠東影像作品以及文字紀錄,也與記者合作拍攝倫敦人的街頭生活。出版作品有一系列書籍,亦有散見於報刊雜誌的單篇圖文。篇幅共有四大冊的《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為一代表作。《十載遊記》為他統整遠東所見所聞的集大成之作,網路與書曾於 2019 年出版中譯本。

 

1881 年受維多利亞女王指派為皇家攝影師。

1886 年起擔任皇家地理學會攝影顧問。

1910 年退休後搬回愛丁堡,仍持續發表攝影相關文章。

1921 年逝世。

 

其於旅居東亞所攝六百多幅濕版攝影玻璃版底片,在身後由威爾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收藏。

 

譯者簡介|葉伶芳

 

畢業於東吳大學政治系、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曾任聯合報系駐莫斯科記者、《台灣日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採訪主任。

 

著有長篇小說《鴛鴦渡水》、《三八女人心》、《潮騷的秘密信箱》及兩性評論文集《馬賽克女郎》等書。

好評推薦

齊聲讚譽

 

湯姆生是個滿懷熱情的地理學家、旅行者、攝影家。他是紀錄攝影的開拓者,他的攝影與文字敘事,直觀平易樸實細膩,尤其再現了十九世紀末的臺灣土地與人民。

──張美陵(教師、藝術家、策展人)

 

湯姆生的人物作品並不純屬「自然」,這些擺拍卻意外地顯現了中國想要呈現的樣子。

──謝金魚(歷史作家)

 

好評推薦

王秋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

張美陵(教師、藝術家、策展人)

陳建守(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創辦人)

游永福(文化工作者、《尋找湯姆生》作者)、黃明川(紀錄片導演、嘉義國際影展總監)

楊双子(作家)

劉克襄(作家)

蕭宇辰(「臺灣吧」、「故事StoryStudio」共同創辦人)

謝金魚(歷史作家)

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目錄規格

導言

自序

 

第一部

恭親王

香港

香港港口

一頂香港的轎子

一位中國學童

一位中國女孩

一位香港畫家

香港的鐘樓

香港的海旁

船家女

一名廣州船婦與小孩

樂師

廣州戎克船

香港天后宮

化緣的僧侶

香港的街道

在飯館吸食鴉片

在家裡來一口鴉片煙

晚餐過後的家庭聚會

為功名苦讀

梳妝打扮

四個勞力階級的頭像

海口,海南島的新通商口岸

兩廣總督瑞麟

韃靼士兵

廣州仕女

婢女

新娘和新郎

廣州

廣州的舊商館

廣州的英國領事館

廣州的當鋪

廣州海幢寺

華林寺羅漢堂

華林寺住持

廣州的揀茶葉葉

廣州的藥鋪街

踩製香片與珠茶

茶葉秤重以便出口

廣州的茶廠

廣州外商的試茶間

廣州士紳

鑑識假錢

繅絲

澳門

福爾摩沙島的山間隘口

 

第二部

福爾摩沙木柵的竹子

福爾摩沙的原住民

平埔族的住所

平埔族的類型

台灣府附近的鄉間小徑

汕頭

中國南方的佛塔

潮州府廣濟橋

男性頭像,漢人與蒙古人

中國婦女的髮型

中國優伶

鼓浪嶼

廈門港

廈門婦女

中國婦女的小腳

福州造船廠

福州租界

永福寺

鼓山寺的住持與僧人

老式戎克船

福州租界一隅

梯田

牌樓

福州苦力

福州馬快

乞丐

轎子

犁具

中國北方的矮種馬

中國的水果

茶樹

延平險灘

小型快船

 

第三部

浙江省的寧波

寧波天后宮

雪竇山

上海

一八七二年的上海外灘

上海獨輪車

紡紗

中國法庭與刑罰

枷刑,處罰微罪犯人的枷鎖

處罰極刑犯的站籠

普陀山上的觀音寺

揚子江

揚子江上的銀島

揚子江上的金島

南京兵工廠一景

南京

南京明孝陵

洋槍隊

九江租界

九江街頭群像

九江碼頭

勞動中的鋸木工

織帶機

漢口中國人聚落

漢口租界

黃鶴樓

從漢口到巫峽

 

第四部

中國的政府

李鴻章

芝罘外國租界

天津人

北京國子監入口

北京觀象台

北京觀象台的渾儀

北京大官官邸

中國婦女的髮型和頭飾

北京正陽門大街

北京鐘樓

北京鼓樓

北京義聚公絲綢店

活人墓

中國的醫者

北京的街頭娛樂與消遣

古玩商

中國古青銅器

中國古瓷器

滿族女子與滿族婚禮

北京孔廟裡的孔子牌位

李善蘭與他的門生

一座北京牌樓

北京的滿族喪禮

班禪喇嘛的清淨化城塔

北京的圜丘與天壇

滿族士兵

蒙古人

朝鮮人

圓明園

萬壽山的銅亭

明陵的石像生

長陵祾恩殿

北京的守衛

北京的駱駝

南口隘口

居庸關拱門上的古佛雕

中國長城

×
購買電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