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的契約(限)

A Contract with God: And Other Tenement Stories

百年冥誕紀念版

作者:威爾.埃斯納

原文作者:Will Eisner

出版社:大辣

出版日期:2020-01-01

條碼:9789869855709

ISBN/ISSN:9789869855709

系列名稱:201

定價:600元

購買電子書

數量 + -
內容簡介

 

當漫畫成為文學藝術……

奠定「圖像小說」全新文類,美漫教父圖像敘事的革命之作

革新漫畫的開拓之作精裝收藏版,

紀念威爾.埃斯納百年冥誕

史考特.麥克勞德 Scott McCloud 導讀

 

威爾.埃斯納的開拓之作《與神的契約》,在1978年默默出版,建立了我們現在所知的「圖像小說」類型,也啟發了整個世代的畫家。「百年冥誕紀念版」採用原畫的全新高解析複製版,帶來生動的清晰度,以及對埃斯納寫作、插畫和構圖的貼近感。高度還原威爾.埃斯納對藝術之願景,提供讀者收藏等級的方式,去體驗這本確立埃斯納成為美國圖像敘事先知地位的開拓之作。

 

啟發一種新藝術形式的圖像敘事革新之作 威爾.埃斯納在漫畫的黎明期便已參與其中。1940年代,他以備受好評的每週連載《閃靈俠》(The Spirit)拓展了這個媒體的邊界,隨著《與神的契約》在1978年出版,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載體:圖像小說。它前所未見,開創了一個漫畫家從有所侷限的連載被解放的時代。埃斯納的作品是漫畫可能性的耀眼範例,跟文學藝術一樣創新、感人又複雜的載體。 埃斯納自認是「報導生死、心碎和無盡掙扎求勝的圖像見證人」。

 

本書開頭的迷人故事,反映出作者現實人生中的悲劇:獨生女之死。虔誠的猶太人弗林.赫許在失去自己最愛的小孩之後,質疑他和上帝的關係。赫許的危機,進而交織出經典的卓普西大道,及大道上令人難忘的居民生活,無疑是大蕭條高峰期時,紐約典型街道的縮影。 《與神的契約》在1978年默默出版,建立了我們現在所知的「圖像小說」類型,也啟發了整個世代的畫家。

 

此書取材自都市生活中不斷流轉發生的故事,以虛構的「卓普西大道」,呈現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典型紐約街頭與公寓租屋文化。開頭的迷人篇章,反映出作者現實人生中的悲劇:獨生女之死。虔誠的猶太人赫許在失去自己親愛的小孩之後,開始質疑他和上帝的關係。

 

赫許的危機,也交織出卓普西大道上其他居民的故事:來去流轉的公寓大樓、無法抓住機會的街頭歌手、被打敗的管理員…… 這本精裝「百年冥誕紀念版」以原畫的全新高解析掃描,展示了埃斯納的獨特視覺風格,並新增了漫畫專家史考特.麥克勞的導讀,與埃斯納作品的早年簡史。現在,讀者們可以體驗到引發新藝術形式,確立埃斯納作為美國圖像敘事偉大開拓者之一的傳奇之書了。

 

 

推薦序 
《與神的契約》 
誕生在最壞的年代 

文|艾爾先生MR. AL(張清龍) 

要說認識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這位美國漫畫界的巨擘,那得要話從頭了,1980年代的台灣,電腦、網路、手機這些都不普及,主流媒體對漫畫(特別是非東洋方面)的關注也不多,因此能得到外國漫畫資訊的管道相當有限,買外文雜誌是其中一個主要選項,幾家大型連鎖書店(好似金石堂、新學友、誠品等),會在重要店點,設個專放外國雜誌的陳列區,當中不小心會參雜出現,幾本美國的超級英雄漫畫,DC的《蝙蝠俠》 與漫威漫畫MARVEL 《X-Men》是最常見的,以及偶有一本《漫畫現場》(COMICS SCENE )雜誌現身。 

《漫畫現場》是本美國主流漫畫的資訊誌(2000年停刊),刊物內容除了我們熟知的熱門美式超級英雄報導,也包含了本地相對陌生的一些西洋漫畫資訊,所以在訊息匱乏的當時,此刊幾乎是只要一見著必不會放過,而威爾.埃斯納便是經由《漫畫現場》得知。 

經此首先接觸到的,便是威爾.埃斯納名滿天下的《閃靈俠》(THE SPIRIT),《閃靈俠》不是1980年代的產物,可是初見卻不覺得是陳年舊物不易消化,反倒是很有意思。原因一是《閃靈俠》相對其他美式超級英雄,有著很大的差異,他沒有穿著緊身衣,也不強調誇張的肌肉體態,反而是穿了 一身上班族似的西裝,還常常秀出衣衫破爛、折損,身負重傷的狼狽模樣,一點也不強調英雄氣概與帥氣,同其他超級英雄並列,更顯與眾不同。 

而且威爾.埃斯納筆下的人物線條圓潤生動,表演也靈活有趣,是很讓人願意入手嘗試的風格,並且他美術方面還有另一個讓人驚喜的表現,即是對「THE SPIRIT」這組標題字的創意運用。 
在《閃靈俠》的篇幅中,威爾.埃斯納時不時的,會將字融入在畫面中,它可以是真正的標題字,或也可以是道具、背景、前景……玩法特多,看過那麼多漫畫,這麼玩還玩得畫趣十足的他算第一個,想不佩服他都很難。 
《閃靈俠》在1940年代創建以來,除了深受讀者愛戴多次再版,也有其他改編版本問世,像是廣播劇、電視電影,最被本地讀者熟知的,該算是2008年由漫畫奇才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代表作《Sin City》、《300》)執導的電影版本。 


而法蘭克.米勒在執導此片前,其實已拿過數次,以威爾.埃斯納名義設立的「威爾.埃斯納漫畫產業獎」(The Will Eisner Comic Industry Awards)。埃斯納獎被視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漫畫獎,份量相當日本的「手塚治虫文化獎」,威爾.埃斯納在業界與讀者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閃靈俠》1940年代的無比風光,以及後來威爾.埃斯納遠離商業漫畫主戰場,又再之後以另一種態度重問江湖,這期間威爾.埃斯納有很多人事轉變,其中包括了原本漫畫事業經營有成,看似人生有風揚帆盡駛,卻沒想到冷不防的,命運對他施展突襲,讓其愛女僅十六歲之年便亡故,這種種使得威爾.埃斯納到1970年代末,交出的《與神的契約》這張成績單,讓讀者見識到很大變化的作品風貌。 

 

《閃靈俠》是帶點奇幻色彩的動作英雄漫畫,而《與神的契約》卻是道道地地的社會寫實路線,雖然他們的時代背景的都建構在相近的1930、1940年代,情境真是天差地遠。 


美國在那個年代遭遇了什麼?禁酒時期的尾聲,加上舉世的經濟大蕭條,社會產生嚴重的民生問題,高升的失業率直接衝擊尋常老百姓,人們經不起生活折磨而的自殺事件頻傳,治安不用說也一併敗壞,日子灰矇矇的似乎看不見任何希望,說是最壞的年代也不為過。 

 

但是另一方面,美國分據東西兩岸,最重要的兩家漫畫出版社──DC漫畫公司 ( 1934 年創立 )與漫威漫畫出版公司( 1939 年創立)先後出現,這對漫畫而言又象徵著一個新紀元即將展開。 

 

威爾.埃斯納回看那個年代,想必有著很複雜的情感,然而就戲劇來說,最糟的年代卻也往往有最血肉的故事,威爾.埃斯納多年後《與神的契約》又挑了這個年代為本,已與《閃靈俠》就在當下的刻劃,原由全然迴異,因為這是最能貼近他個人,那一生跌宕起伏、百轉千迴的心境,威爾.埃斯納不只是一個作者,也代入一個「心碎父親」,一個「人」的情感,因此劇中卑微小人物的情事、演出,都分外有感染力,難以不體會真正的「悲了」、「苦了」這麼一回事。 

《與神的契約》真讓人動容呀! 

 

 


導讀 
百年冥誕紀念版導讀 
文|史考特.麥克勞德 (Scott McCloud) 

所有書籍並非生而平等。有些受人喜愛,有些討人厭。有些令我們發笑、哭泣或打瞌睡。有些會啟發、激怒或迷惑我們。有些成為最愛,其中,有些書我們特別珍惜,改變我們、拯救我們,還有最後,我們在私人藏書中賦予最高地位──會翻到爛掉的書。 

 

我正在看的是一本解體又破爛書:威爾.埃斯納的《與神的契約》,還有作者近40年前的簽名。本書1978年出版時,是不起眼的平裝本,後來曾經被拆開、壓平、研讀與掃描許多次,原本堅固的裝訂解體成六塊。這麼多年之後已經比較像「紙堆」而不是「書」;但我還是會拿來看,即使附近就有較新、較堅韌的版本。 

 

《與神的契約》比我收藏的任何其他書更能帶我回到漫畫史上一個特定時代:1970年代末期,當時漫畫這個藝術形式我感覺充滿可能性,但是對一般美國民眾卻死氣沉沉──像逝去時代的陳腐糜爛遺跡。我認同埃斯納的書是漫畫可以變怎樣的徵兆。它不是所屬時代的產物,似乎也沒有反抗那個時代。它以自己的連續性存在,耐心地等待其他同類悄悄跟上──後來果然有成千上萬出現在北美洲書店的架上。 

 

我在1978年剛滿18歲,是麻州的高中畢業生,成為雪城大學的藝術系新生。當時我已經迷上漫畫許多年,決心把它當成職業。我朋友寇特.布席克(Kurt Busiek,知名漫畫家)在中學時帶我接觸了超級英雄漫畫,促使我決定當個職業漫畫家,但即使當年我也知道漫畫不只是「穿緊身衣的人」。 

 

多虧了一間好圖書館、一家好漫畫店(劍橋的「百萬年野餐」)和見多識廣的朋友兼導師理查.霍威爾(Richard Howell)、卡洛.卡利許(Carol Kalish),寇特跟我在學習漫畫世界時得以拓展眼界。我們閱讀黃金時代的四格漫畫、1950年代創新的EC Comics(恐怖、犯罪、黑暗奇幻、科幻類型出版商)、傑克.柯比(Jack Kirby)等等主流大師、1960到1970年代初期的地下漫畫、最早期的另類與獨立漫畫、還有《重金屬》(Heavy Metal)雜誌裡翻譯的當代歐洲漫畫。對我來說,這些發現之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威爾.埃斯納的《閃靈俠》復刻版。 

 

《閃靈俠》是1940年代初期以報紙夾頁方式出版的原型漫畫書,剛好碰上美國漫畫產業誕生,以及剛問世的超人、蝙蝠俠與其他同類。故事主角是個蒙面(不過算不上超人)的英雄,在異國情調又世俗的場景中打擊犯罪。故事很吸引人、好笑,有時甚至深奧,但最重要的,利用了當時美國罕見的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創新、複雜圖像、視覺敘事技巧。 

 

身為高中生的我,即使在《閃靈俠》出版將近40年後,也看得出它誇張地遙遙領先那個時代。平行敘述、全頁構圖、玩弄光影、與實體場景整合的巨大標誌、漫長的啞劇橋段——這個作品簡直是一本展示漫畫所有可能性的示範教科書,回答了關於這個藝術形式大多數畫家根本還沒想到要問的問題。我越研究那些頁面,越發現埃斯納的漫畫敘事方式,是往後數十年間好幾世代漫畫家建構自身冒險夢想所立足的基礎。 

 

那是有網路與快速容易的解答之前的時代,我不曉得埃斯納在1950年代初期結束《閃靈俠》連載之後幹什麼去了。原來埃斯納雖然仍相信漫畫在文學與藝術面的前途,產業卻面臨挫折,包括1950年代麥卡錫時代的反漫畫運動,讓某些最創新的作品、公司和畫家退出市場。埃斯納找的避風港是幫陸軍製作漫畫式使用手冊(也是另一種創新,對現代我們製作紀實漫畫的人很重要),但他早年把漫畫當文學形式的夢想被迫擱置了將近30年。地下漫畫的創意爆發來臨時,他終於找到新靈感創作了早年繪畫時他想像過漫畫能夠做到的作品。 

 

埃斯納從未失去漫畫可作為文學與藝術形式的信心,但是《閃靈俠》連載結束到1978年《與神的契約》誕生的那些年,改變了他的藝術方式:從電影式變劇場式,從遁世變入世,從創新不懈變成耐心反省。他已經成為不同類型的漫畫家了。《閃靈俠》一向是漫畫潛力的豐富宣言。《與神的契約》給人的印象則是畫家默默假設潛力已經是常識。59歲那年從陸軍退休後,埃斯納目睹了漫畫產業死後重生好幾次,但這個藝術形式絕不投降,他也是。埃斯納很有耐性。 

 

「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一詞不是埃斯納發明的,之前已經普遍出現好幾年了,但他用來形容《與神的契約》時非常貼切。很多美國漫畫文化重視反芻超級英雄主流或叛逆主流,但這本書不一樣:是根據作者的文化史與個人經驗,以誠懇、切身、關愛打造的庶民故事合集。「小說」這個字眼擁有的一切正面聯想,似乎都是在為本書量身訂做(即使它其實是四個相關短篇故事的選集)。 

 

埃斯納在《與神的契約》的視覺敘事風格跟當時書架上的其他漫畫大異其趣。他向來強而有力的線條驚人地熟練,看似粗曠卻很精確,可追溯到海因里希.克雷(Heinrich Kley,19世紀德國畫家),也含有一些埃斯納欣賞的20世紀初期林德.沃德(Lynd Ward)和法蘭茲.馬瑟里(Franz Masereel)版畫小說的風味。風格很卡通,肢體語言和表情的強度上近似歌劇,但也有怪異的敘事轉折和道德曖昧性。城市景觀與室內裝潢製造出強烈的地理感,具有鮮明清晰記憶的權威性;但不知何故,無論引發怎樣的懷舊,位於其核心的人性戲碼感覺很新鮮——至少對我,1978年的18歲讀者是如此。 

 

埃斯納繼續前進,繼續製作新的圖像小說幾十年,同時還有其他人加入。雖然主流公司用賣座超級英雄作品拼湊的再版合集,把這個詞彙廉價化,但是也出現越來越多效法埃斯納的畫家,創作出他們自己原創的單行本。最初幾年,作品可以填滿一個書架,然後整個書櫃,接著整排書櫃,時至今日,圖像小說區幾乎已是每家大型連鎖書店熟悉的固定成分了。 

 


自序 
《與神的契約》出版歷史 

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1917-2005)在現代漫畫書誕生時即參與其中。1930年代正值青少年起步時,埃斯納已經對此領域有重大長遠的影響。1977年滿60歲時,威爾.埃斯納已經跟傑克.柯比(Jack Kirby)、鮑伯.包爾(Bob Powell)、朱爾斯.菲佛(Jules Feiffer)、路.范恩(Lou Fine)、傑克.柯爾(Jack Cole)和其他許多大人物合作過,以他的指標性系列《閃靈俠》革新這個藝術形式。當時埃斯納已經大致退出每日每週的漫畫連載,跟妻子安住在紐約州白原市,監督早年作品再版並經營一家商業性畫室。但這位勤奮的創作者替新故事找到了靈感──一種需要全新漫畫敘事風格的故事。 

 

「1978年,」他寫道,「受到畫家奧圖.努克(Otto Nückel)、法蘭茲.馬瑟里(Franz Masereel)和林德.沃德(Lynd Ward)等人的實驗性作品鼓勵──他們在1930年代出版純圖片不用文字敘述的嚴肅小說──我嘗試以類似形式創作重大作品……我稱之為『圖像小說』。」 

 

這個充滿企圖心的新計畫前所未見:以連環圖畫講述單行本長度的虛構(但含有自傳元素)故事。2005年版的前言中,埃斯納形容本作為「四個關聯故事的合集,憑記憶作畫,發生在布朗克斯區一棟公寓大樓裡」。領銜故事探討神與人的關係。「我們從小就聽說上帝會依據我們的行為,按照契約懲罰或獎賞我們,」埃斯納寫道。當主角──虔誠的猶太人弗林.赫許(Frimme Hersh)──遭受沉重的打擊後,必須找出「契約打破時會怎樣」的答案。 

 

以鉛筆畫在簡單的打字紙上,再仔細用透明牛皮紙覆蓋上墨,全書就在埃斯納的工作室裡成形。完成之後,他把畫板裝在資料夾裡拿去找紐約市可能有興趣的出版商。他歉疚地告訴當時位於威斯康辛鄉下的《閃靈俠》出版商丹尼斯.奇辰(Denis Kitchen)說,「抱歉,丹尼斯,這個計畫我需要有公園大道地址,而不是沼澤路二號的出版商。」 


埃斯納將這個非凡作品提案給各大主流出版商,包括矮腳雞出版公司(Bantam Books)的老朋友奧斯卡.迪斯特(Oscar Dystel),都拒絕挑戰這麼高風險又原創的計畫。但是埃斯納堅持。這本書對他很私密──比他畫過的任何東西更隱私和痛楚。 

 

這個故事的創作是個人痛苦的運用。我的獨生女愛麗絲在本書出版的八年前死於白血病。我仍然很哀痛。我的心仍在流血。其實,當時我甚至無法談論這個傷痛。我把弗林.赫許的女兒設定成「養女」。但他的痛苦是我的。他和上帝的爭吵也是我的。我向我認為違反我信仰,在青春年華剝奪我可愛的十六歲小孩生命的神發洩我的憤怒。


1977或1978年初,嘗試吸引出版公司失敗之後,埃斯納把作品拿去給準男爵出版公司(Baronet Publishing Company)董事長諾曼.高芬德(Norman Goldfind)。高芬德同意出版此書。他跟埃斯納戲稱為窮人出版的個人公司,以及威爾和合夥人史坦.巴德納(Stan Budner)共有的另一家史坦威爾(Stanowill)公司針對權利談妥一個協議。內容包括埃斯納要財務投資準男爵公司。

 

準男爵把此書列入他們的目錄:精裝版10美元,平裝本4.95美元。高芬德的妻子羅莎發出了新聞稿,裡面宣布,「1930到1940年代公寓大樓的街頭生活與日常戲碼從未被如此清晰活潑地描繪……《與神的契約》編織出了關於我們這些凡人角色的豐富故事。」 


這本「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當時這個詞彙對出版業仍很陌生又令人困惑)在1978年發行。有些好評傳來,包括《奇幻媒體》雜誌和當時的一些粉絲導向出版品報導。例如《紐約時報》知名設計師兼作家史提夫.海勒(Steve Heller)等人也表示恭賀與祝福。 

 

《與神的契約》花了些時間才流傳開來。大多數書店搞不清楚該把圖像小說放那裡。埃斯納本人在紐約第五大道的布倫塔諾書店找不到自己的書很洩氣,高芬德向他保證過準男爵有出貨的。埃斯納希望是賣光了,但是詢問經理確認。經理說,「喔,我們把它放到宗教區了,但是賣不掉,所以目前在儲藏室裡。」 


《與神的契約》出版了幾年後,準男爵陷入困境,埃斯納個人取回了出版權,還有他投資該公司的退股。1985年,丹尼斯.奇辰以他的廚房水槽出版公司(Kitchen Sink)出了《與神的契約》第二版,然後DC漫畫公司在1999年出了第三版。 

 

在這中間的幾十年,埃斯納又繼續編繪了十幾本圖像小說,以及他在紐約視覺藝術學校課程用的指導教科書。諾頓公司(W.W.Norton and Company)在2005年開始重新發行這些書,還有名叫《陰謀》(The Plot)的非文學類漫畫新作,是對反猶太文宣《錫安長老的協議》(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的圖像反駁。埃斯納生前最後的重大工作是收集原創圖像小說,編成關於布朗克斯區卓普西大道的故事合輯《與神的契約》。 

 

此時已經是他去世前短短幾個月了,威爾理直氣壯驕傲地寫道,「雖然當年沒有大型出版商願意碰,這本小說仍持續印行了27年,以11種『現在包括中文有15種』不同語言發行。」 


這本百年冥誕紀念版標示了威爾.埃斯納的百歲生日,並且紀念馮內果(Kurt Vonnegut)盛讚為「莊嚴又悲慘」的小說。如今重讀此書,讀者們會理解約翰.厄普戴克(John Updike)為何寫道,「埃斯納不只領先他的時代;現在我們仍在追趕他。」 

 


前言Preface 

本書包含一些取材自都市生活中不斷流轉發生的故事。有些是真的,有些可能是真的。 
在紐約市出生長大,在當地生存茁壯,我背負著許多回憶,有的痛苦有的愉快,一直深鎖在我心智的貨倉裡。我像古代水手般很想分享我累積的經驗與觀察。你高興的話,也可以說我是報導生死、心碎與無盡地掙扎求勝……或至少求生的圖像見證人。 


1978年,受到畫家奧圖.努克、法蘭茲.馬瑟里和林德.沃德等人的實驗性作品鼓勵,他們在1930年代出版純圖片不用文字敘述的嚴肅小說,我嘗試以類似形式創作重大作品。努力吸引主流出版商眷顧卻徒勞無功的當年,我稱之為「圖像小說」。這是四個關聯故事的合輯,憑記憶作畫,發生在布朗克斯區的一棟公寓大樓裡。書名與領銜故事相同,演變成為《與神的契約》。雖然當年沒有大型出版商願意碰,這本小說仍持續印行了27年,以11種不同語言發行(編注:目前為15種)。接著我又創作其他架構上更大膽的圖像小說。全都設定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的一條街上。這條街就是卓普西大道,把對我非常寫實的社區以漫畫呈現。 


隨著故事展開,弗林.赫許在卓普西大道55號這裡跟上帝衝突;街頭歌手無法抓住榮耀的機會。弱小的敵人在卓普西大道打敗了管理員,威利也在此成年。最後也是在卓普西大道上,我著手透過街區的實體演變,55號公寓大樓的興衰與流動住戶的種族與社交變化,描寫這條街本身的傳記。 

 

公寓大樓(Tenement)這個名稱源自15世紀指稱複合住宅的法律名詞——我向來感覺好像「漂浮在水泥之海上的大船」。畢竟,大樓載著乘客們度過人生的航程不是嗎?55號位於卓普西大道靠近高架火車站,或那個年頭我們通稱「高架」的轉角。在我記憶中那是一座各種租屋人生的故事寶庫,充滿必須在被人遺忘之前傳述的故事。在所謂「鐵路公寓」裡,因為房間好像車廂成串排列,住著低薪的城市雇員或工人與顛沛坎坷的家人。大多數是新進移民,專注於他們自己的生存。

 

他們一直忙著養小孩,夢想著他們知道存在於「上城」的更好生活。走道上總是瀰漫著烹飪的混雜氣味、爭吵聲與留聲機的軟弱聲音。那裡的社區精神源自房客對房東或其代理人管理員的共同敵意。通常,大樓的房客定期來來去去,依他們變幻莫測的命運而定。但許多人一輩子留下,被貧窮或衰老困在原地。在牆內上演著精采戲碼。其實沒有真正的隱私與匿名性。每個人都大致認識所有人。有好有壞的人性戲碼會瞬間吸引觀眾,就像螞蟻湧向掉落的食物。在每扇窗邊或底下的大門露台上,房客們分析、評估與批判每個事件,然後不情願地承認那其實不關他們的事。 

 

本書第一篇〈與神的契約〉檢視的主題是人與他相信的神的關係。這個很基本的人性觀念源自對生存的原始顧慮。我們很小就聽說上帝會根據我們的行為,依照契約懲罰或獎賞我們。神職人員提供術語、飭令與條件,而我們的父母執行這個契約。 


這個故事的創作是個人痛苦的運用。我的獨生女愛麗絲在本書出版之前八年死於白血病。我仍然很悲痛。我的心仍在流血。其實,我根本無法談論這個傷痛。我把弗林.赫許的女兒設定成「養女」。但他的痛苦是我的。他跟上帝的爭吵也是我的。我向我認為違反了我信仰、在青春年華剝奪我16歲可愛小孩生命的神發洩憤怒。這是34年來第一次我公開討論這件事。 

 

第二篇〈街頭歌手〉是大蕭條年代的產物。在那個絕望的時代,沒有不傷尊嚴的賺錢方式。街頭歌手就是出現在公寓大樓之間的窄巷提供即興演唱會的人。小時候我常往我家後巷丟一分錢給定期出現,用酒醉的聲音唱流行歌或走音的歌劇詠嘆調的人。媽媽們似乎都很喜歡這種廉價浪漫的吟遊詩人。爸爸們則咬定他是盜賊的奸細,有時比較壞心的小孩會丟下用紙包著的鈕扣看他打開之後會不會生氣。然而對我而言,他為灰暗的巷子帶來了一絲戲劇的光彩。多年來我一直沒解開他的身分之謎。終於,我得以用這本公寓生活的書讓他的故事永遠流傳。 

 

第三篇〈管理員〉的故事建立在我小時候住的布朗克斯公寓大樓裡神祕但有威脅性的管理員。我們從未接觸房東,甚至不知道房東是誰,管理員才是處理住宅日常事務的人。他住在地下室,未婚,似乎總是很暴躁,很可能因為他不斷被要求修理、加強冬季暖氣或抱怨維護不良的房客打擾。通常大家會害怕與迴避管理員,然後把真實或想像的任何異常事件都怪罪他。 

 

最後的故事〈自助渡假村〉(Cookalein),是意第緒語混合英語的字彙,意思是「獨自開伙」(cook alone)。內容描述農場上住客必須自理伙食的夏季渡假村。每年夏天在距離紐約市約150哩的卡茲基爾山脈,距離提供都市中產階級伙食的比較高檔渡假村不遠處,農民們會開放農場供人度假賺點外快。很多農民在自家土地上建造小型「平房」,是1940年代汽車旅館的前身。他們在「主屋」開放自家廚房給媽媽們為家人做飯。租金很便宜。不包括女佣服務或餐飲,房客還得自己帶被子來。

 

鄉間旅遊是很受歡迎的體驗,尤其對年輕人,他們有機會幫忙農場工作,觀察動物生活的過程,喝現擠的牛奶,還有最重要的,享受遠離城市裡監獄式生活環境的自由。在這接觸田園氣氛的短暫期間,青少年在他父母的生活戲碼之外,可能在清新空氣與安全的山區農場中發生第一次戀情與真正的初次性經驗──夢幻般的事件。魅力與刺激從短短幾哩外的高級飯店飄過來,更增添了夏季度假的戲劇性。「自助渡假村」是虛構與回憶的綜合,也是我成長過程的誠實回顧。 

 

我的漫長職涯──橫跨1980年──都在結合與精煉文字和圖畫。早年的報紙漫畫和單行本漫畫作品讓我得以每週娛樂數以百萬計的讀者,但我總覺得我還有話要說。我為美國軍人開創漫畫的教學手冊用途,橫跨三場大戰,後來也用漫畫教育中小學生。兩者都是我很認真看待的重責大任。但我渴望用這個媒體做更多事。在我應該「退休」的年紀,我選擇創作文學漫畫,當時這肯定還是很矛盾的詞彙。

 

未必人人可以接受,但我在有生之年看到了。看到圖像小說與許多傑出創作者逐漸成為出版界可接受的一部分非常有成就感。短短25年前我還找不到大出版商接受《與神的契約》,如今圖像小說已經是出版業成長最快的類型了。 


這本圖像小說代表我作品的精華部分。知道它現在能觸及新生代的讀者,帶給我莫大的滿足。 

威爾.埃斯納 
寫於佛州塔瑪拉克市 
2004年12月 

作者介紹

威爾.埃斯納

 

Will Eisner 1917-2005 出生在紐約,美國漫畫教父,著有傳奇夾報連載漫畫《閃靈俠》(The Spirit)、15本圖像小說和3本影響深遠的教科書作者。現今漫畫業的最高獎項「埃斯納獎」(Eisner Awards)以他命名以茲表彰。 網站:www.willeisner.com 威爾.埃斯納在1930年代漫畫產業誕生時就已參與其中,創作出《黑鷹》(Blackhawk )與《叢林女王席娜》(Sheena, Queen of the Jungle)等作品。

 

他在1940年創作《閃靈俠》(The Spirit),以獨特創新的16頁週日夾頁方式在多家報紙連載12年,每週發行量5百萬份。埃斯納在二戰期間擔任國防部的准尉,開創了漫畫的教學用途,並以民間特約方式為美國陸軍持續製作到1970年代,也為通用汽車與小學生等各式客戶製作教育性漫畫。

 

1978年埃斯納創作了《與神的契約》,引發了一個大膽的新文類。將近20本重要的圖像小說隨之推出,確立了他漫壇前輩的地位。1988年起漫畫業的頂尖獎項都被稱作「埃斯納獎」。在整個職涯中,埃斯納在全世界獲得許多榮譽和獎項,包括國家猶太文化基金會史上第二次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2002)。2005年,埃斯納在多項晚年計畫中創作了《與神的契約》三部曲,集結了他設定在虛構的布朗克斯區卓普西大道的三本半自傳式傑作——《與神的契約》、《生命力》(A Life Force)和《卓普西大道 》(Dropsie Avenue)。

 

麥可.謝朋(Michael Chabon)的普立茲獎小說《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 Clay)也以埃斯納作品為重要根據。

 

 

譯者簡介: 李建興

 

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歷任漫畫、電玩雜誌、情色雜誌與科普、旅遊叢書編輯,路透社網路新聞編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把妹達人》系列、《刺客教條》系列、丹布朗的《起源》、《地獄》、《失落的符號》等數十冊。samsonli@ms12.hinet.net

好評推薦

各界專家好評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Elainee(藍尼),漫畫家 | 小莊,導演、漫畫家 | 艾爾先生(張清龍),作家| 
林玠均(艾姆兔),漫畫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講師| 
咎井淳,漫畫家 |黃珮珊,慢工出版總編輯 |鄭宇庭,新手書店創辦人| 
謝東霖,漫畫家|

 

「莊嚴又悲慘。」——寇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黑色幽默文學大師) 

 

「埃斯納不只領先他的時代,現在我們仍在追趕他。」——約翰.厄普戴克John Updike(普立茲文學獎得主) 

 

「威爾.埃斯納的畫作革新了漫畫書。」——《娛樂週刊》 

 

「威爾.埃斯納就是美國漫畫的心靈與頭腦。」——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漫畫評論家)

 

「像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或歐亨利(O. Henry.)那樣的美式敘事者。」——尼爾.蓋曼Neil Gaiman(作家) 

 

「不像他那個時代的其他漫畫家,他創造的是心情、氣氛和真實感。」——朱爾斯.菲佛Jules Feiffer(漫畫家) 

 

「本書不是寫給尋求下一場超級英雄戰鬥的小孩看的。相反地,這是針對比較成熟讀者的長篇漫畫形式。嚴格來說, 《與神的契約》是根據埃斯納童年回憶的四個短篇故事合輯。它貼近地描繪1930年代布朗克斯區的移民生活,向逝去的世界致敬——然而不是美化的過去,而是有許多缺陷與醜陋的過去。悲劇的主角群都注定失敗,每個故事也在結局呈現出驚人的轉折。」 
──朱利安.沃羅Julian Voloj(作家) 


「我重述這個故事的部分原因是無法公正描述埃斯納用來呈現的藝術手法。光是前八頁戲劇化的赫許沉重地穿過暴雨回家──每一「格」(埃斯納比史上任何人都擅長運用的圖像小說文法元素)都激發人們想像。雨水宛如生物倒在人物、街燈、公寓大樓、卓普西大道55號牆上每塊磚頭的每一吋上。字型壓抑著赫許,契約籠罩著他吃力的身形,室內樓梯間彷彿哪裡都去不了。」──約翰.雷普John Repp 

目錄規格

百年冥誕紀念版導讀/史考特.麥克勞德 
《與神的契約》出版歷史 
前言 
布朗克斯區的公寓大樓 
1與神的契約 
2街頭歌手 
3管理員 
4自助渡假村 
後記 
《與神的契約》誕生在最壞的年代╱艾爾先生MR. AL(張清龍)

 

購買電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