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聽人說話,通常都有這 4 個「與眾不同」的習慣

大塊文化

我身邊不只一個朋友,曾說過最大的煩惱,就是感覺寂寞。

 

但他們都不是「孤單」的人,大部分人都有另一半,有的和家人住在一起,在社群網路上也很活躍,時不時和朋友聚餐出遊。生活看似繽紛多彩,那現代人的寂寞感,到底從何而來?

 

資深記者 Kate Murphy,曾訪問過諾貝爾獎得主,也訪問過街頭遊民,她在新書《你都沒在聽》(You’re Not Listening)中,結合了神經科學、文史哲學與記者專業的深厚功底,去探討現代人寂寞憂鬱的原因,結果發現一般人普遍低落的「聆聽力」,就是罪魁禍首之一。

 

 

 

聆聽,不只是「聽人說話」那麼簡單

 

你可能會想,聆聽不就是聽人說話嗎?有什麼好難的?我們不是老是在聽別人說話嗎?

 

Kate Murphy 指出,聆聽其實不是這麼簡單的。

 

聆聽不只是站在那裡聽人說話而已,它還包括真正把對方的話不帶偏見地聽進去,且不只是關注對方說了什麼,還去觀察他為什麼說、怎麼說、什麼時候說、在誰的面前說。

 

好的聆聽者,也懂得在對的時間拋出對的問題,引導對方說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不僅讓對方感到被重視,聆聽者也能因次獲益良多,形成真正的心靈交流,而這樣的深度交流,正是防止寂寞蔓延的方式。

 

 

然而,真正懂聆聽的人卻不多。

 

我們總是一心多用,急躁不耐,在乎「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卻不懂得傾聽別人的想法,別人講話超過 30 秒,就低頭開始滑手機;飯桌上吃飯,大家寧願花時間修圖 po 文,也不願真正聽對方說話;和人爭論時,並不真的想溝通學習,而是想展現自己的能耐,同時證明對方說錯……

 

再加上許多人害怕與人面對面交流,寧願躲在手機後面用簡訊、貼圖溝通,如此一來,更減少了練習「聆聽」的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明明在擁擠人群中,卻仍感到寂寞,並且越活越狹隘的原因。

 

 

Kate Murphy 在《你都沒在聽》一書中,深入淺出探討了「聆聽」的藝術,從神經科學到日常舉例,每一篇章都讓人醍醐灌頂。

以下淺談幾個 Kate Murphy 在書中提到的「聆聽」技巧,通常有這幾種聆聽習慣的人,都比身邊的人表現更加優秀:

 

 

 

「我知道你要說什麼」:用偏見把耳朵塞住

 

Kate Murphy 提到,有種東西叫「親密溝通偏見」,通常出現在親密的家人、朋友和伴侶之間。

 

我們常常自以為很懂家人或另一半,所以對方在說話時,你覺得「我知道你要說什麼」,於是就以先入為主的姿態去交流,其實根本沒真正聽對方說話。

然而,形塑一個人的脈絡如此複雜,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了解另一個人的心靈,就算是家人愛人也一樣。

別高估自己對親近者的認識,而應該敞開心胸、不預設立場,真正去嘗試理解對方在說什麼。

 

 

 

 

放掉「確認偏見」和「期望偏見」

 

面對複雜龐大且詭譎多變的世界,人總是渴望秩序和一致,如此才能在世上有心靈上「安身立命」之地。但正因為這樣,人便很容易訴諸過於「方便」的分類方法,因此容易妄下論斷。

例如我們總是對某些種族、性別、信仰、職業的人有偏見,在心裡先把他們分門別類,並自己為懂得對方的某些面向。

當你以這種心態和對方溝通時,你會下意識專挑那些符合你先入為主想法的內容,並證實自己的「期望」。在這個過程中,你只聽你想聽的,卻漏掉了許多重要而寶貴的資訊。

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值得我們透過聆聽,去挖掘他們獨一無二的一面。

 

 

 

說想落差:把神遊的腦力,拿來真正傾聽

 

科學研究指出,一般人每分鐘可說 120-150 字,只佔八百六十億腦細胞驅動的一小部分,剩下的認知力就常被拿來神遊,但神遊過了頭,就變成沒在聽人說話。

 

神遊還有好多種,有的是在想「等下要吃什麼」、「我剛剛有沒有關門」之類的瑣碎事件,有的卻是因為急於證明自己,或是害怕社交尷尬,於是在人家話還沒說完時,就早就在想等下要怎麼回應與反駁。

 

學著減少神遊,壓低馬上回應的慾望,專心去聽對方要說什麼吧,你會從中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重要事物。

 

 

 

面對反對意見時,學會用高階思考回應

 

神經科學指出,人在面對對立意見的挑戰時,杏仁核就會活動,產生恐懼感,此時脈搏加速、肌肉緊繃、瞳孔放大,使人無法理性思考。

 

而有研究也指出,杏仁核活動和腦中負責傾聽的部位活動成反比,所以人只要一恐懼,就會拒絕思考,變得不理性。

 

辯護律師要模擬交叉詰問,其實就是在訓練杏仁核減少反應,以免客戶在出庭時,不小心說出對自己不利的話。

 

然而,我們可以靠訓練高階思考,去減少杏仁核的活動。

 

懂得高階思考的人,理解事實很多時候不只在表面,因此他不會急著尋找方便的推論和立即答案,草草結論。這樣認知複雜度高的人,更懂得成熟面對自己缺陷,因此更能心平氣和聽別人說話,產生真正有價值的交流。

 

 

多聽多學,不要害怕意見不同,唯有願意讓自己的信念接受挑戰,我們的信念才會更堅定。

 

在 Kate Murphy《你都沒在聽》中,還有許多與「聆聽」有關的討論,值得你仔細閱讀,應用到日常生活上。

 

「聆聽」看似是一個被動的活動,其實卻是一種積極的作為,懂得聆聽,不僅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能擴展自己的知識與視野,活得更出色。

 

 

 

《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愈來愈容易,人卻愈來愈不會聆聽。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
You’re Not Listening: What You’re Missing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Kate Murphy;譯者/謝佩妏

大塊文化

 

 

在這本發人省思、幽默有趣的著作中,作者深入探討我們為什麼不聽人說話、缺乏傾聽能力對我們有何影響,而我們又該如何扭轉這樣的趨勢。

 

作者發現,聆聽者乍看是對話中溫順的一方,實際上卻處於溝通中更有力量的位置。只要願意傾聽,就會學到新東西。

 

聆聽,是與他人連結、合作、感同身受、談戀愛的基礎,說到底,也是我們每天選擇去做或不做的事。

 

聽人說話顯得勢在必行,但是聆聽能力的優劣、選擇聽誰說話、在什麼情境下聆聽,再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要走的人生道路。

 

*本文轉載自A Day Magazine

 

推廌文章
【書頁微光】《不知道的都叫樹》深耕在生命沃土上的植物手記 高原上的清麗歌謠——悼念萬瑪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