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了,我們如何活得更幸福?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

《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

作者:丘美珍、唐鳳 / 文章分享來源:獨立評論

最近Open AI發表了ChatGPT機器人,能夠寫新聞稿、寫合情合理的英文信,會寫詩,能給UX設計師建議,能寫程式,甚至有成為google工程師的功力。這樣厲害的AI,雖然驚豔,但也掀起了很多人的恐慌,擔心自己未來會失業。

 

這時候,我想到自己這三年密集採訪唐鳳,她說過的一些話 (詳見《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老實說,當時我以為我聽懂了。但是,如今回看她的那些思路,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說的是這個意思。

 

之前看到知名作家野島剛寫過這樣一段註腳:「日本人看唐鳳,就像江戶(幕府)時代的人,在看明治時代的人!」意思是說,唐鳳是「來自未來」的人。她對科技的預見,關於未來可以如何工作、如何學習,都有超前時代的思維。但她的「預見」,並不是因為她會占卜未來,而是因為她過去活過的那些歲月,她曾經有過的困惑,她最終找到的答案,有可能,就是我們即將迎向的未來。

 

關於教育的困惑:我為什麼要上學?

 

從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在這9年之間,唐鳳換了9個學校。

 

年幼的她,對於「到學校學習」這件事充滿困惑。如果學校課本上大部分的內容,她看書就能懂;到了學校,她不時就要面對同學口語甚至肢體的霸凌,究竟,去學校的意義是什麼呢?

 

還沒想通的時候,小學的她陷入拒學、休學、轉學、復學的痛苦循環。直到國一,她進入網際網路的世界,進入廣大的資訊之海,遇到各式各樣的國內外同伴,透過與同伴的對話與實作,把腦中的未知變成已知。至此,她更新了自己對「知識」的定義,這個定義,非常嚴格。

 

所謂的知識,並不是來自別人的口說或文字,而是經過自己實作、且得到驗證的心得,那是以自己為核心、觀看萬事萬物的洞見。

 

那麼,那些記錄在書上的內容,那些我們聽到的podcast,又算什麼呢?唐鳳說,那些都只是「素材」。那些也許是別人創造出來的知識,但在未經己身驗證之前,對她而言,那些是素材,不是知識。

 

如果放在今天的情境來看,請問:ChatGPT透過對話框給我的那些有模有樣的答案,算是知識嗎?我可以完全相信它的答案嗎?當然不行。眾人在網路上測試ChatGPT,幾乎都會碰到ChatGPT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所以,ChatGPT只是給我看起來像是知識的「素材」而已,那是知識的贗品。也因此,唐鳳在「素材」和「知識」之間,畫定一道嚴格的界線。

 

如果是這樣,學生到學校聽老師上課,在教科書上劃記,那些算是知識嗎?

 

對老師來說,如果那是他已經充分理解並體會的,那就是。但是對學生來說,如果未經自己驗證,那也只是素材而已。

 

所以,到學校最珍貴的學習,並不是記熟教科書上的內容,而是學到那些自己無法一人自學的事物。例如,在課程討論中,傾聽他人,領悟到這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有我意想不到的多元觀點,從這裡慢慢匯聚出對他人的同理心,並認知到,萬事萬物皆有超乎我們想像的複雜面貌。

 

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的角色,與其說是「提供標準答案的人」,倒不如說是「帶領學生一起共創知識的人」。也就是說,以教科書上的素材為起點,老師定位自己是一位比學生更資深的學習者,跟著學生的好奇心一起探究,最終,透過老師的引導,師生在課堂上共創新的解答和內容。這樣的課堂,把教育聚焦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讓學習成共創知識的歷程。

 

關於工作的困惑:我如何能夠為全世界工作?

 

之前,我一直以為唐鳳為矽谷的公司工作,或者擔任蘋果的顧問,是離開台灣,離鄉背井,到矽谷去工作。但有一次到她辦公室去採訪,剛好碰到她在吃遲來的午餐(鹽酥雞)。我依著訪綱問她:「你之前在矽谷的工作經驗如何?」她說:「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台灣啊!」

 

什麼?所以,唐鳳的意思是說,她之前那些年,每天還是在台灣吃鹽酥雞,喝珍奶,然後領矽谷公司的薪水嗎?

 

這件事要如何辦到呢?我想到的是,首先,她要具備跨國公司需要的專長。就唐鳳來說,她是功力高強的開源軟體工程師,她是矽谷公司需要的人才。

 

其次,她要找到在某個公司,在營運管理上面,具有必要的架構和制度,可以長期支持這種跨國經營運作。這件事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最終,她選擇的公司,是Socialtext。

 

但是,要如何知道,哪家矽谷公司需要哪些人才呢?對唐鳳來說,這樣的機會不是來自像LinkedIn那樣的人才平台(雖然她在上面也有留資料),而是來自一個她加入多年的開源社群。從青少年開始,她就加入這個跨國社群,在這裡遇到了影響她一生的導師和朋友,認識各國的同好,很自然地,這裡也成為各大公司人才交流的地方。這些朋友知道,唐鳳雖然沒有傲人的學歷,卻有驚人的實力。這些年,她在社群中推動專案,展現知性又親切幽默的活力,這些無償的貢獻,讓社群中的朋友知道她是誰,並且願意為她引介新工作。

 

從這樣的經驗,我的體會是:長期參與(或是創建)一個社群,與同好一起學習成長,比加入LinkedIn更能找到適合你的工作。

 

對於己身價值的困惑:我如何看待有AI的未來?

 

在擔任蘋果顧問期間,唐鳳曾經參與訓練siri「說人話」的工作,親眼見證AI如何進展。也因為如此,她對於有AI的未來,並不悲觀。

 

她說,AI就是工具,更好的AI就是更好的工具。每個人的工作裡,都可能會有比較瑣碎、重複、花時間的部分,那些事情未來就交給AI來做。想像我們的所有工作內容中,有像工具人(瑣碎、重複、花時間)的部分,也有使用工具之後可以做得更好、更快的部分。懂得運用AI,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更快速、更精緻、更獨特,是未來可以著力的地方。

 

我的領悟是,使用工具是為了要解決某個問題。所以,先理解問題,也許是更重要的第一步。至於,如何理解問題,探究問題,想像這個問題可能的解方,進而驗證,找出最終的答案,這會成為我們日常工作的常態。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勢必要成為善用AI的人,找到各種好用的工具,精進實作的過程,提煉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最終,這是工作者知行合一的價值所在。

 

終極的提問:在AI時代,我們如何過得更幸福?

 

雖然唐鳳是網路之子,但是,她卻認為,我們每天必須要有一段時間離開網路,專注感受真實生活。這段時間,可以用來讀書、做菜、聽音樂、冥想……離開網路,創造與自己對話的時間和空間,更加觀照自己,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確幸。

 

更深沉的幸福,則來自更深沉的覺察。唐鳳把生活中,能夠讓她嘴角上揚的事物,分成3個層次:

 

聽到一個笑話,一瞬間覺得開心,那是當下的趣味(Fun)。完成一個重要的任務,覺得有成就感,因而整天心情很好,那是一天的愉悅(Happiness)。但是,能夠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人生幸福的,不是開心幾秒鐘,或是快樂一整天的事,而是某些讓我們的靈魂深處感到滿足的事。

 

這些事物,不一定讓人生更輕鬆,反而可能讓人生更辛苦。例如,對父母來說,養兒育女雖然不容易,但是,看到孩子健康成長,就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一輩子的滿足。

 

還好,對於所有人來說,這樣的滿足,也可能很簡單。對唐鳳來說,她一直保持著簡單生活,在她的生活裡,要召喚這樣的喜悅,並不困難。她說自己只要吃飽、睡好,有呼吸,就能感受到這種終極的滿足。這樣的滿足,她稱為Eudaimonia。

 

我想不論在哪個時代,不論那個時代有沒有AI,我們都很自然地想要追尋人生終極的幸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樣的幸福意味著什麼?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去覺察自己的人生,想要怎麼生活,想要有怎樣的Eudaimonia,才能讓自己在面對鏡子時,嘴角上揚?我覺得這是在ChatGPT找不到的答案,只能離開AI問自己。

 

【書籍資料】

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

 

推廌文章
重新學習觀看世界 叛教、脫逃、庇護、難民:一個學生的故事